雜詩原文注釋譯文,雜詩賞析作者韓愈簡介

雜詩

[作者] 韓愈   [朝代] 唐代

古史散左右,詩書置後前。

豈殊蠹書蟲,生死文字間。

古道自愚蠢,古言自包纏。

當今固殊古,誰與為欣歡。

獨攜無言子,共升崑崙顛。

長風飄襟裾,遂起飛高圓。

下視禹九州,一塵集豪端。

遨嬉未雲幾,下已億萬年。

向者夸奪子,萬墳厭其巔。

惜哉抱所見,白黑未及分。

慷慨為悲咤,淚如九河翻。

指摘相告語,雖還今誰親。

翩然下大荒,被發騎騏驎。

《雜詩》賞析

陶淵明(365—427),字元亮,別號五柳先生,晚年更名潛,卒後親友私謚靖節。東晉潯陽柴桑人(今九江市)人。年幼時,家庭衰微,八歲喪父,十二歲母病逝,與母妹三人度日。孤兒寡母,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。外祖父家裡藏書多,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,在學者以《莊》《老》為宗而黜《六經》的兩晉時代,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《老子》《莊子》,而且還學了儒家的《六經》和文、史以及神話之類的“異書”。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,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,培養了“猛志逸四海”和“性本愛丘山”的兩種不同的志趣。陶淵明《雜詩》共有十二首,此為第一首。本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(414),時陶淵明五十歲,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。
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眾不同的態度,因此,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:“人生無根蒂,飄如陌上塵。分散逐風轉,此已非常身。”讀來使人感到傷感,令人心痛。然而,詩人陶淵明又不同於那些尋常之人,屈服於世事,而是執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,、崇尚快樂,勸解人們” 落地為兄弟,何必骨肉親!得歡當作樂,斗酒聚比鄰”。尤其令後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束之時,以經久不衰致名句“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。及時當勉勵,歲月不待人。”警醒世人:時不我待,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,著實使人為之感奮。
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,樸實無華,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於其中,催人奮發,令人省思。

《雜詩》作者韓愈簡介

韓愈

韓愈(768~824),字退之,唐代文學家、哲學家、思想家,漢族,河南河陽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祖籍河南省鄧州市,世稱韓昌黎,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稱韓吏部,諡號“文”,又稱韓文公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792年及第後,先後為節度使推官、監察御史,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。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、史館修撰、中書舍人等職。819年(元和十四年)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。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。政治上,反對藩鎮割據,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,任裴度的行軍司馬;思想上,崇奉儒學,力排佛老,同時宣揚天命論,認為“天”能賞善罰惡,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。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,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;文學上,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,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,破駢為散,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,主張文以載道,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,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。韓愈善於使用前人詞語,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,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,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,如“落井下石”、“動輒得咎”、“雜亂無章”等,是一個語言巨匠。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“道統”觀念的確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,明人推他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與柳宗元並稱“韓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