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原文注釋譯文,與夏十二登岳陽樓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與夏十二登岳陽樓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樓觀岳陽盡,川迥洞庭開。

雁引愁心去,山銜好月來。

雲間連下榻,天上接行杯。

醉後涼風起,吹人舞袖回。


標籤: 喜悅 地名 情感 其他

《與夏十二登岳陽樓》譯文

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,江水遼遠通向開闊的洞庭。
看見大雁南飛引起我憂愁之心,遠處的山峰又銜來一輪好月。
在高入雲間的樓上下榻設席,在天上傳杯飲酒。
醉酒之後興起了涼風,吹得衣袖隨風舞動我們隨之而回。

《與夏十二登岳陽樓》註釋

1.夏十二:李白的朋友,排行十二。
2.岳陽樓:坐落在今湖南嶽陽市西北高丘上,“西面洞庭,左顧君山”,與黃鶴樓、滕王閣同為南方三大名樓,於716年(開元四年)擴建,樓高三層,建築精美。
3.岳陽:即岳州,以在天岳山之南,故名。治所在巴陵,即今湖南嶽陽市。
4.下榻:用漢代陳蕃禮徐穉、周璆事,見《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》注。
5.行杯:謂傳杯飲酒。
6.回:迴蕩,擺動。

《與夏十二登岳陽樓》賞析

賞析一

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李白流放夜郎,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時遇赦,回到江陵。在南遊岳陽時,寫下這首。
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:“樓觀岳陽盡,川迥洞庭開。”岳陽,這裡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帶。天岳山又名巴陵山,在岳陽縣西南。登上岳陽樓,遠望天岳山南面一帶,無邊景色盡收眼底。江水流向茫茫遠方,洞庭湖面浩蕩開闊,汪洋無際。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。站得高,望得遠,“岳陽盡”、“川迥”、“洞庭開”,這一“盡”、一“迥”、一“開”的渺遠遼闊的景色,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。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,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。
李白這時候正遇赦,心情輕快,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,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:“雁引愁心去,山銜好月來。”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像被賦予生命,雁兒高飛,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;月出山口,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。“雁引愁心去”,《文苑英華》作“雁別秋江去”。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,缺乏感情色彩,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,帶走愁心,並與下句君山有意“銜好月來”互相對仗、映襯,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,情趣盎然。“山銜好月來”一句,想像新穎,有獨創性,著一“銜”字而境界全出,寫得詭譎縱逸,詼諧風趣。
詩人興致勃勃,幻想聯翩,恍如置身仙境:“雲間連下榻,天上接行杯。”在岳陽樓上住宿、飲酒,仿佛在天上雲間一般。這裡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,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。這似乎是醉眼矇矓中的幻景。詩人是有些醉意了:“醉後涼風起,吹人舞袖回。”樓高風急,高處不勝寒。醉後涼風四起,著筆仍在寫樓高。涼風習習吹人,衣袖翩翩飄舞,儀表瀟灑自如,情調舒展流暢,態度超脫豁達,豪情逸志,溢於言表。收筆寫得氣韻生動,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。
整首詩運用陪襯、烘托和誇張的手法,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,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、開闊、高聳等情狀落筆,卻無處不顯出樓高,不露斧鑿痕跡,自然渾成,巧奪天工。

賞析二

乾元二年(759),李白流放途中遇赦,回舟江陵,南遊岳陽,秋季作這首詩。夏十二,李白朋友,排行十二。岳陽樓座落在今湖南嶽陽市西北高丘上,“西面洞庭,左顧君山”,與黃鶴樓、滕王閣同為南方三大名樓,於開元四年(716)擴建,樓高三層,建築精美。歷代遷客騷人,登臨遊覽,莫不抒懷寫志。李白登樓賦詩,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,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。詩人首先描寫岳陽樓四周的宏麗景色:“樓觀岳陽盡,川迥洞庭開。”岳陽,這裡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帶。天岳山又名巴陵山,在岳陽縣西南。登上岳陽樓,遠望天岳山南面一帶,無邊景色盡收眼底。江水流向茫茫遠方,洞庭湖面浩蕩開闊,汪洋無際。這是從樓的高處俯瞰周圍的遠景。站得高,望得遠,“岳陽盡”、“川迥”、“洞庭開”,這一“盡”、一“迥”、一“開”的渺遠遼闊的景色,形象地表明詩人立足點之高。這是一種旁敲側擊的襯托手法,不正面寫樓高而樓高已自見。
李白這時候正遇赦,心情輕快,眼前景物也顯得有情有意,和詩人分享著歡樂和喜悅:“雁引愁心去,山銜好月來。”詩人筆下的自然萬物好象被賦予生命,你看,雁兒高飛,帶走了詩人憂愁苦悶之心;月出山口,仿佛是君山銜來了團圓美好之月。“雁引愁心去”,《文苑英華》作“雁別秋江去”。後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,缺乏感情色彩,遠不如前者用擬人化手法寫雁兒懂得人情,帶走愁心,並與下句君山有意“銜好月來”互相對仗、映襯,從而使形象顯得生動活潑,情趣盎然。“山銜好月來”一句,想像新穎,有獨創性,著一“銜”字而境界全出,寫得詭譎縱逸,詼諧風趣。
詩人興致勃勃,幻想聯翩,恍如置身仙境:“雲間連下榻,天上接行杯。”在岳陽樓上住宿、飲酒,仿佛在天上雲間一般。這裡又用襯托手法寫樓高,誇張地形容其高聳入雲的狀態。這似乎是醉眼矇矓中的幻景。誠然,詩人是有些醉意了:“醉後涼風起,吹人舞袖回。”樓高風急,高處不勝寒。醉後涼風四起,著筆仍在寫樓高。涼風習習吹人,衣袖翩翩飄舞,儀表何等瀟灑自如,情調何等舒展流暢,態度又何其超脫豁達,豪情逸志,溢於言表。收筆寫得氣韻生動,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情趣。
整首詩運用陪襯、烘托和誇張的手法,沒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寫樓高,句句從俯視縱觀岳陽樓周圍景物的渺遠、開闊、高聳等情狀落筆,卻無處不顯出樓高,不露斧鑿痕跡,可謂自然渾成,巧奪天功。

《與夏十二登岳陽樓》相關內容

創作背景作者:佚名  此是肅宗乾元二年(公元759年)秋,李白遇赦回江夏至岳陽時所作。李白登樓賦詩,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,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。

《與夏十二登岳陽樓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