理解這首詩並不難。首四句,寫遭貶後出遊而自嘲自慰柳宗元被貶到永州,心情苦悶憂憤,感到環境十分艱險。於是常出遊以求排遣,要趁著蕭散閒逸之時,更加放縱自己的疏頑之性。其實,柳宗元不是真的蕭散,而是被剝奪了參與政事的權利。柳宗元也不是真的疏頑,而是保守派打擊迫害他的藉口託辭。柳宗元強壓滿腔怒火,故作輕鬆調侃,自嘲自慰,表明了毫不屈服的內心思想。接著六句,寫東山的高峻和構建西亭。柳宗元《永州法華寺新作西亭記》曾提及構建西亭的事:“法華寺居永州,地最高……廡之外有大竹數萬,又其外山形下絕。然而薪蒸蓧簜,蒙雜擁蔽,吾意伐而除之,必將有見焉。……余時謫為州司馬,官外乎常員,而心得無事。乃取官之祿秩,以為其亭,其高且廣,蓋方丈者二焉。”可知柳宗元構建西亭,是因為東山高峻,砍伐榛莽雜草之後,可以飽覽風物,賞心悅目。一來算是蕭散無事時做了一件自己樂意做而且能夠做的事,二來證明自己確實生性疏頑,不思改過,反而變本加厲,孤傲山林,樂山樂水,表現出不屈抗爭的勇氣和憤激的心情。接下來十二句,寫建亭後所見美景和心情的愉悅。寫景從高而下,從遠而近。在高峻的東山頂上仰天俯地,有上凌雲霄,遺世獨立之感。遠山湊攏,澄江懷抱,胸襟不由開闊博大。夕照臨軒,棲鳥飛還,菡萏艷色,斑竹清痕,清麗寧靜的自然美景,令他陶醉。這樣,由於貶謫而枯槁的精神,到此時方才開顏。當然,這只是暫時的、精神上的屏除和遺忘,所以描寫賞心悅目的美景總偏重於幽深寂靜的特徵,蘊含著詩人心中深藏的揮之不去的憂怨。最後六句,寫鄉愁別情襲來,強自寬慰。賞心樂事最忌孤寂,何況柳宗元又身處貶謫的現實之中,所以山水之樂只能暫忘心中鬱壘,時間稍長,不由得又勾起了深切的鄉愁離恨。這種悲哀是由貶謫而來,與憂憤同根而互生,想要回歸故里,現實中同樣不可能,詩人只得強自寬慰,“置之勿復道”,在須臾的閒適歡樂中,忘得一時算一時。結尾哀婉低沉,怨憤之情長繞不去。總之,遭貶而心情壓抑——出遊以求解脫——陶醉美景而暫悅——勾起鄉愁——強自寬解而其實未能,是柳宗元山水詩最常見的結構方式和表達手法,而孤憤沉鬱是貫穿全詩的感情基調和獨特風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