奔亡道中五首原文注釋譯文,奔亡道中五首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奔亡道中五首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蘇武天山上,田橫海島邊。
萬重關塞斷,何日是歸年。
亭伯去安在,李陵降未歸。
愁容變海色,短服改胡衣。
談笑三軍卻,交遊七貴疏。
仍留一隻箭,未射魯連書。
函谷如玉關,幾時可生還。
洛陽為易水,嵩岳是燕山。
俗變羌胡語,人多沙塞顏。
申包惟慟哭,七日鬢毛斑。
淼淼望湖水,青青蘆葉齊。
歸心落何處,日沒大江西。
歇馬傍春草,欲行遠道迷。
誰忍子規鳥,連聲向我啼。

《奔亡道中五首》賞析

這五首詩是後人研究“安史之亂”爆發前李白行蹤最重要的材料之一。在這些詩中,李白先後引用涉及蘇武、田橫、崔駰李陵、魯仲連等很多歷史人物的典故,訴說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戰爭場景,表達了自己遭逢國家變亂之時的思想情感。
當時,唐朝的守城將士戰死的戰死,投降的投降。李白像當年被困匈奴的蘇武、被困海島的田橫一樣,也被困在淪陷區內。他與妻子不得不換上胡人的衣裝,趁著茫茫的月色,冒著生命危險奔赴長安。他奔走的方向與眾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。雖然自己所面臨的情勢萬分危急,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儘快到達長安,覲見玄宗,獻上自己的滅敵大計。戰國時燕將據守齊國聊城,齊國攻克不下,齊人魯仲連射一箭書信入聊城,燕將見信之後自殺,聊城不攻自破。李白將自己比做魯仲連,認為自己尚有救國良策,希望能夠為玄宗所用。但是,還沒等李白到達長安,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轉變。從這組詩的第四首來看,李白的立足點在函谷關內(西),詩的意思是,函谷關以東的地區都被安史亂軍占領,所以洛陽之水、嵩山如同邊疆的易水、燕山。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,勸說玄宗抗擊叛軍,可是此時函谷關以東盡為敵軍所得,形勢萬分危急。李白不得不從華山經商洛大道轉道江南,又經溧陽、杭州、金陵,隱居廬山屏風疊,靜觀形勢的變化。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從永王,是因為想效法申包胥慟哭乞師,以救國家之難。

《奔亡道中五首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