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五首詩是後人研究“安史之亂”爆發前李白行蹤最重要的材料之一。在這些詩中,李白先後引用涉及蘇武、田橫、崔駰李陵、魯仲連等很多歷史人物的典故,訴說自己所看到的一幕幕戰爭場景,表達了自己遭逢國家變亂之時的思想情感。當時,唐朝的守城將士戰死的戰死,投降的投降。李白像當年被困匈奴的蘇武、被困海島的田橫一樣,也被困在淪陷區內。他與妻子不得不換上胡人的衣裝,趁著茫茫的月色,冒著生命危險奔赴長安。他奔走的方向與眾多逃亡人的方向恰恰相反。雖然自己所面臨的情勢萬分危急,但李白依然希望自己能夠儘快到達長安,覲見玄宗,獻上自己的滅敵大計。戰國時燕將據守齊國聊城,齊國攻克不下,齊人魯仲連射一箭書信入聊城,燕將見信之後自殺,聊城不攻自破。李白將自己比做魯仲連,認為自己尚有救國良策,希望能夠為玄宗所用。但是,還沒等李白到達長安,戰爭形勢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轉變。從這組詩的第四首來看,李白的立足點在函谷關內(西),詩的意思是,函谷關以東的地區都被安史亂軍占領,所以洛陽之水、嵩山如同邊疆的易水、燕山。自己本想效法申包胥痛哭秦庭,勸說玄宗抗擊叛軍,可是此時函谷關以東盡為敵軍所得,形勢萬分危急。李白不得不從華山經商洛大道轉道江南,又經溧陽、杭州、金陵,隱居廬山屏風疊,靜觀形勢的變化。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白之所以跟從永王,是因為想效法申包胥慟哭乞師,以救國家之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