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詩原文注釋譯文,雜詩賞析作者李端簡介

雜詩

[作者] 李端   [朝代] 唐代

主第辭高飲,石家赴宵會。

金谷走車來,玉人騎馬待。

《雜詩》賞析

陶淵明(365—427),字元亮,別號五柳先生,晚年更名潛,卒後親友私謚靖節。東晉潯陽柴桑人(今九江市)人。年幼時,家庭衰微,八歲喪父,十二歲母病逝,與母妹三人度日。孤兒寡母,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。外祖父家裡藏書多,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,在學者以《莊》《老》為宗而黜《六經》的兩晉時代,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《老子》《莊子》,而且還學了儒家的《六經》和文、史以及神話之類的“異書”。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,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,培養了“猛志逸四海”和“性本愛丘山”的兩種不同的志趣。陶淵明《雜詩》共有十二首,此為第一首。本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(414),時陶淵明五十歲,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。
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眾不同的態度,因此,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:“人生無根蒂,飄如陌上塵。分散逐風轉,此已非常身。”讀來使人感到傷感,令人心痛。然而,詩人陶淵明又不同於那些尋常之人,屈服於世事,而是執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,、崇尚快樂,勸解人們” 落地為兄弟,何必骨肉親!得歡當作樂,斗酒聚比鄰”。尤其令後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束之時,以經久不衰致名句“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。及時當勉勵,歲月不待人。”警醒世人:時不我待,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,著實使人為之感奮。
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,樸實無華,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於其中,催人奮發,令人省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