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剪梅·中秋元月
《一剪梅·中秋元月》譯文
回憶昔日中秋,在丹桂叢中,飲酒賞月,花在酒杯中,月在酒杯中。今年的中秋,因為下雨,只能在樓上過,酒是相同的,窗前又是雲,又是雨,就是沒有月亮。我想乘風上天去問,奈何天路不通,投書無門。畫堂里沒有月亮,只有紅燭照妖,只好從容地舉杯喝酒,從容地欣賞歌舞。
《一剪梅·中秋元月》註釋
①:回憶。
②:活用,將名詞用作動詞,表示在杯子裡面。
③:表達感情,表示程度深。
④:造物者,上天。辛棄疾特別喜歡用典,“化工”一詞大約就是典故,大概出於漢朝賈誼的《鵬鳥賦》中一句:“且夫天地為爐兮,造化為工!陰陽為炭兮,萬物為銅!”大意是:天地比是一個大熔爐,造化就是爐匠,陰陽二氣生起炭火,萬物象銅一樣都在裡頭熔煉翻滾。(說人與萬物在這世上,就如放在一隻大爐子中被熬煉那么苦惱)
《一剪梅·中秋元月》相關內容
創作背景作者:佚名 辛棄疾曾親率騎兵獨闖金兵大營,曾寫《美芹十論》、《九議》進奏朝廷,論議抗金方略,反對議和偏安。可是,權奸當道,欺聖蒙主,辛棄疾進奏不被採納,...
《一剪梅·中秋元月》作者辛棄疾簡介

辛棄疾(1140-1207),南宋詞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別號稼軒,漢族,歷城人。出生時,中原已為金兵所占。21歲參加抗金義軍,不久歸南宋。歷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東安撫使等職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論》與《九議》,條陳戰守之策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,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,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;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。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,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。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,後被彈劾落職,退隱江西帶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