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和歌辭·猛虎行原文注釋譯文,相和歌辭·猛虎行賞析作者韓愈簡介

相和歌辭·猛虎行

[作者] 韓愈   [朝代] 唐代

猛虎雖雲惡,亦各有匹儕。

群行深谷間,百獸望風低。

身食黃熊父,子食赤豹麛。

擇肉於熊羆,肯視兔與狸。

正晝當谷眠,眼有百步威。

自矜無當對,氣性縱以乖。

朝怒殺其子,暮還飧其妃。

匹儕四散走,猛虎還孤棲。

狐鳴門四旁,烏鵲從噪之。

出逐猴入居,虎不知所歸。

誰雲猛虎惡,中路正悲啼。

豹來銜其尾,熊來攫其頤。

猛虎死不辭,但慚前所為。

虎坐無助死,況如汝細微。

故當結以信,親當結以私。

親故且不保,人誰信汝為。

《相和歌辭·猛虎行》賞析

這是一首以樂府體寫的寓言詩,表面上是寫猛虎危害村民的情景,實際是寫社會上某些惡勢力的猖獗,啟示人們認識現實。全詩比喻貼切,描寫生動,寓意深刻。
詩的開頭,點出猛虎所居,及其大膽妄為之狀:“南山北山樹冥冥,猛虎白日繞村行。”猛虎本出入深邃幽暗的山林,而在光天化日之下竟敢繞村尋釁,比喻惡勢力依仗權勢,肆意橫行。兩句發端立意,統領全篇。
接著,步步深入地刻畫老虎的兇惡殘暴、肆無忌憚之舉。
“向晚一身當道食,山中麋鹿盡無聲。”傍晚之際,猛虎孤身在大路上捕食生靈。這富有啟迪性的詩句,不禁使人們想到羽林軍的“樓下劫客樓上醉”,宦官們名買實奪的“宮市”,方鎮們的“政由己出”,屠城殺人,以及貪官們的稅外“賦斂”羨餘,這些不都是趁朝廷黯弱之際的“當道”捕食嗎?懾於猛虎的淫威,山中的麋鹿不敢有半點動靜,喻指當時社會上一片恐怖,善良的勞動人民只好戰戰兢兢、忍氣吞聲地生活。
“年年養子在深谷,雌雄上下不相逐”,也是一種人世社會的借喻。它深刻揭示當時社會的惡勢力有著非常深廣的社會聯繫,皇親國戚,豪門大族,利用封建宗族和裙帶關係,結成盤根錯節、根深蒂固的統治集團,官官相護,上下勾結,各霸一方,危害百姓。
猛虎施虐為害,受害最深的要算靠近虎穴的山村了:“谷中近窟有山村,長向村家取黃犢。”“黃犢”即小黃牛。黃牛是農家的重要生產資料,“取犢”而去,民何以堪!這兩句表面是說老虎把爪牙伸向了附近的山莊,把農家的小黃牛咬死、吃掉,實則是寫人中之“虎”用“殺雞取卵”、“竭澤而漁”的殘酷手段虐害人民、弄得民不聊生的情形。
描寫“猛虎”之害,至此已淋漓盡致,最後筆觸轉向“射虎”之人:“五陵年少不敢射,空來林下看行跡。”五陵是長安西北的地名,因漢代的五個皇帝的陵墓於此而得名。五陵年少,一般指豪俠少年。這兩句,字面是說,這些猛虎作惡多端,就連那些號稱善於騎射、以豪俠自命的人也不敢惹,只是來到林下看看它們的行跡。實際上是諷刺朝廷姑息養奸,為掩人耳目,虛張聲勢,故作姿態。“空來看行跡”,含有辛辣的嘲諷。
詩人胸中怨悱,不能直言,便以低回要眇之言出之,國事之憂思,隱然蘊於其內。全詩處處寫猛虎,句句喻人事;寫“虎”能符合虎之特徵,寓事能見事之所指,寄思遙深,不言胸中正意,自見無窮感慨。

《相和歌辭·猛虎行》作者韓愈簡介

韓愈

韓愈(768~824),字退之,唐代文學家、哲學家、思想家,漢族,河南河陽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祖籍河南省鄧州市,世稱韓昌黎,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稱韓吏部,諡號“文”,又稱韓文公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792年及第後,先後為節度使推官、監察御史,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。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、史館修撰、中書舍人等職。819年(元和十四年)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。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。政治上,反對藩鎮割據,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,任裴度的行軍司馬;思想上,崇奉儒學,力排佛老,同時宣揚天命論,認為“天”能賞善罰惡,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。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,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;文學上,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,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,破駢為散,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,主張文以載道,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,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。韓愈善於使用前人詞語,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,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,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,如“落井下石”、“動輒得咎”、“雜亂無章”等,是一個語言巨匠。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“道統”觀念的確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,明人推他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與柳宗元並稱“韓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