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施 / 詠薴蘿山原文注釋譯文,西施 / 詠薴蘿山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西施 / 詠薴蘿山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西施越溪女,出自薴蘿山。

秀色掩今古,荷花羞玉顏。

浣紗弄碧水,自與清波閒。

皓齒信難開,沉吟碧雲間。

勾踐徵絕艷,揚蛾入吳關。

提攜館娃宮,杳渺詎可攀。

一破夫差國,千秋竟不還。


標籤: 詠史懷古 詠史 懷古 其他 目的 情感

《西施 / 詠薴蘿山》譯文

西施是越國溪邊的一個女子,出身自薴蘿山。
她的魅力過去今天都在流傳,荷花見了她也會害羞。
她在溪邊浣紗的時候撥動綠水,自在的像清波一樣悠閒。
確實很少能見她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,一直像在碧雲間沉吟。
越王勾踐徵集全國絕色,西施揚起娥眉就到吳國去了。
她深受吳王寵愛,被安置在館娃宮裡,渺茫不可覲見。
等到吳國被打敗之後,竟然千年也沒有回來。

《西施 / 詠薴蘿山》註釋

1、薴蘿山:位於臨浦鎮東北,海拔127米,歷史上曾屬薴蘿鄉,相傳為西施出生地。山上有紅粉石,相傳西施妝畢將煙脂水潑於石上,天長日久,石頭變成紅色。
2、西施廟:位於浣紗溪西岸施家渡村,坐西朝東,面對薴蘿山。相傳,這座廟原是薴蘿村中的西施宅,後鄉人為紀念西施,改為西子祠。南宋淳熙年間,西施受封為薴蘿鄉48村的土穀神,改稱娘娘廟。西施廟主體建築現拆建為臨浦鎮通濟中心學校,僅存余屋數間。西施廟門額為石刻陽文,是清光緒二年四月重修廟宇時的遺物,今尚存。
3、浣紗溪:傍依薴蘿山,屬西小江古道。相傳,西施父親以賣柴為業,家境貧寒。西施自幼勤勞善織,常常幫助母親在溪邊浣紗。范蠡尋訪越中美人時,正是在這溪邊發現了浣紗的西施。唐代范攄《雲溪友議》一文載:王軒游西小江,泊舟薴蘿山際,感國色埋塵,愴然題西施石曰:“嶺上青峰秀,江邊細草青;今逢浣紗石,不見浣紗人。”
4、西施洗腳潭:在薴蘿山西麓。相傳,西施未離故里時,常在這裡洗腳沐浴,現已淤積為農田,稱西施畈。
5、范蠡庵:俗稱“日思庵”,位於臨浦鎮施家渡村柴灣浣紗溪畔。相傳,范蠡大夫在此訪得西施,當地鄉人為紀念此事而建。附近原有古渡口,相傳是當年西施入吳時的下船埠。
6、後江廟:又稱起埠廟,在西施廟南,背依浣紗溪。相傳,越滅吳後,范蠡攜西施歸越隱居,在此起埠上岸,現尚存。

《西施 / 詠薴蘿山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