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年游·潤州作原文注釋譯文,少年游·潤州作賞析作者蘇軾簡介

少年游·潤州作

[作者] 蘇軾   [朝代] 宋代

去年相送,餘杭門外,飛雪似楊花。今年春盡,楊花似雪,猶不見還家。
對酒捲簾邀明月,風露透窗紗。恰似姮娥憐雙燕,分明照、畫梁斜。

《少年游·潤州作》賞析

賞析一

宋神宗熙寧七年(1074)三月底、四月初,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在潤州時(今江蘇鎮江)。為寄託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,他寫下了這首詞。此詞是作者假託妻子在杭思己之作,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。
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,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、當歸而未歸。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——“去年相送”;離別的地點——“餘杭門外”;分別時的氣候——“飛雪似楊花”。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,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在惦念。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,可是公務在身,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,這種淒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。後三句與前三句對舉,同樣點明時間——“今年春盡”,氣候——“楊花似雪”,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“猶不見還家”。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,當春即可還家,可如今春天已盡,楊花飄絮,卻不見人歸來,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?這一段引入了《·小雅·採薇》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;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”的手法,而“雪似楊花”、“楊花似雪”兩句,比擬既工,語亦精巧,可謂推陳出新的絕妙好辭。
下片轉寫夜晚,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己的孤寂、惆悵。“對酒捲簾邀明月,風露透窗紗”,說的是在寂寞中,本想仿效李白的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,捲起帘子引明月作伴,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,透過窗紗,撲入襟懷。結尾三句是說,妻子在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,恰似姮娥在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樣。姮娥憐愛雙棲燕子,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樑上的燕巢,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,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。

賞析二

宋神宗熙寧七年(174)三月底、四月初,任杭州通判的蘇軾因賑濟災民而遠在潤州時(今江蘇鎮江 )。為寄託自己對妻子王潤之的思念之情,他寫下了這首詞。此詞是作者假託妻子在杭思己之作,含蓄婉轉地表現了夫妻雙方的一往情深。
上片寫夫妻別離時間之久,訴說親人不當別而別、當歸而未歸。前三句分別點明離別的時間——“去年相送”;離別的地點——“餘杭門外”;分別時的氣候——“飛雪似楊花 ”。把分別的時間與地點說得如此之分明,說明夫妻間無時無刻不在惦念。大雪紛飛本不是出門的日子,可是公務在身,不得不送丈夫冒雪出發,這種淒涼氣氛自然又加深了平日的思念。後三句與前三句對舉 ,同樣點明時間——“ 今年春盡”,氣候——“楊花似雪 ”,可是去年送別的丈夫“猶不見還家 ”。原以為此次行役的時間不長,當春即可還家,可如今春天已盡,楊花飄絮,卻不見人歸來,怎能不叫人牽腸掛肚呢?這一段引入了《詩·小雅·採薇 》“昔我往矣,楊柳依依;今我來思,雨雪霏霏”的手法,而“雪似楊花”、“楊花似雪”兩句,比擬既工,語亦精巧,可謂推陳出新的絕妙好辭。
下片轉寫夜晚 ,著意刻畫妻子對月思己的孤寂、惆悵。“對酒捲簾邀明月,風露透窗紗”,說的是在寂寞中,本想仿效李白的“舉杯邀明月,對影成三人”,捲起帘子引明月作伴,可是風露又乘隙而入,透過窗紗,撲入襟懷。結尾三句是說,妻子在人間孤寂地思念丈夫 ,恰似姮娥在月宮孤寂地思念丈夫后羿一樣。
姮娥憐愛雙棲燕子,把她的光輝與柔情斜斜地灑向那畫樑上的燕巢,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羨慕雙燕,而更思念遠方的親人。
詞中將“姮娥”與作者之妻類比,以虛襯實,以虛證實,襯托妻子的孤寂無伴;又以對比襯托法,通過描寫雙燕相伴的畫面,反襯出天上孤寂無伴的姮娥和梁下孤寂無伴的妻子思情之孤苦、淒冷。這一高超的藝術手法,與上片飛雪與楊花互喻的手法一道,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,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魂。

《少年游·潤州作》作者蘇軾簡介

蘇軾

蘇軾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和仲,號“東坡居士”,世稱“蘇東坡”。漢族,眉州人。北宋詩人、詞人,宋代文學家,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在政治上屬於舊黨,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暢達,其詩題材廣泛,內容豐富,現存詩3900餘首。代表作品有《水調歌頭·中秋》、《赤壁賦》、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》、《記承天寺夜遊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