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原文注釋譯文,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黃山四千仞,三十二蓮峰。
丹崖夾石柱,菡萏金芙蓉。
伊昔升絕頂,下窺天目松。
仙人煉玉處,羽化留餘蹤。
亦聞溫伯雪,獨往今相逢。
采秀辭五嶽,攀岩歷萬重。
歸休白鵝嶺,渴飲丹砂井。
鳳吹我時來,雲車爾當整。
去去陵陽東,行行芳桂叢。
回溪十六度,碧嶂盡晴空。
他日還相訪,乘橋躡彩虹。


標籤: 送別 寫景 寫山

《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》賞析

黃山有“三十六大峰,三十六小峰”,石柱峰、吳蓉峰、蓮花峰,均高聳峭拔。直刺青天,形如蓬荷。王琦在解釋前兩句時說:“詩意則謂黃山三十二峰曲口蓮花,丹崖夾峙中,植立若柱然,其頂之圓平者如菡萏之未舒,其項之開放者,如關蓉之己秀。未嘗專指三峰而言也”
詩人自敘曾游黃山,描寫其高峻神秀,有神仙遺蹤。 黃山的硃砂泉,自硃砂峰流來,酌飲甘芳可口,浴洗令人心境清廓。氣爽體舒。自己來到黃山時,有仙樂嗚奏,溫處士整理仙車相迎。以後我還會時常來訪問,踏著彩虹化成的石橋,拜訪溫處士。
詩人以豐宮的想像、生動的筆觸描繪出黃山壯麗多姿的景象;點出眾降、練玉處、丹沙井,使人獲得非常親切的美感。[3]詩人憑藉他“伊者升絕頂”,遊覽黃山所得到的印象,根據所送的朋友的“處士”身份及其歸居之地,馳騁想像和聯想,運用有關的神話傳說,創作出了這篇具右浪漫主義特色的作品。前八句正面寫黃山,描寫它高峽、秀麗,是神仙修煉之地,為寫送溫處士歸山養真修造作為鋪墊。 以下十四句從“送”字著筆,是全詩的主旨,中分數層;先寫與溫處士相遇;次寫溫處士是游五嶽歸來,歸休黃山白鵝舊居,並希望他在歸休之地得道成仙,以引渡自己;再次,“去去”四勺,是寫同溫處士分手時道剔的話,想像他在途中的經歷和將要見到的景象;最後兩句寫他日相訪,表達了詩人對溫處士的感情。詩中表現出一種飄然欲仙的浪漫主義色彩。

《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