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參寥師原文注釋譯文,送參寥師賞析作者蘇軾簡介

送參寥師

[作者] 蘇軾   [朝代] 宋代

上人學苦空,百念已灰冷。
劍頭唯一吷,焦谷無新穎。
胡為逐吾輩,文字爭蔚炳?
新詩如玉屑,出語便清警。
退之論草書,萬事未嘗屏。
憂愁不平氣,一寓筆所騁。
頗怪浮屠人,視身如丘井。
頹然寄淡泊,誰與發豪猛?
細思乃不然,真巧非幻影。
欲令詩語妙,無厭空且靜。
靜故了群動,空故納萬境。
閱世走人間,觀身臥雲嶺。
成酸雜眾好,中有至味永。
詩法不相妨,此語當更請。


標籤: 議論 其他

《送參寥師》註釋

①苦空:佛教認為生老病死為四苦,又有“四大皆空”之說。《維摩經·弟子品》:“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,是苦義;諸法究竟無所有,是空義。” ②劍頭唯一吷:《莊子·則陽》:“夫吹筦者,猶有嗃也;吹劍首者,吷而已矣。”意思是吹簫管能發出較大的聲音,如吹劍環上的小孔,就只能發出細微的聲音。
③焦谷:燒焦的穀子。典出《維摩經·觀眾生品》:“如焦谷芽,如石女兒。”穎:帶芒的穗。作者在這裡是說,僧人求空寂滅,是其本份,沒什么大驚小怪的,也並不新奇。
④蔚炳:指文采華美。這兩句的意思是:你作為一個出家之人,為何也像我們這些俗人一樣,去追求詩歌藝術的完美?
⑤這兩句是稱讚參寥子詩寫得好。
⑥退之:韓愈字退之。韓愈曾寫《送高閒上人序》一文,稱讚張旭的草書道:“往時張旭善草書,不治他技,喜怒窘窮,憂悲愉懌,怨恨思慕,酣醉無聊不平,有動於心,必於草書焉發之。……故序之書,變動猶鬼神,不可端倪,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。”這四句是說張旭的草書所以通神,是因為乾坤萬感,有動於中的緣故。
⑦浮屠人:出家人。
⑧身如丘井:比喻心地寂滅,對世事無所反映。這是就高閒說。還是在《送高閒上人序》中,韓愈又說:“今閒師浮屠化,一死生,解外膠,是其為心,必汩然無所起;其於世,必淡然無所嗜。泊與淡相遭,頹墮委靡,潰敗不可收拾,則其於書,得無象之然乎?”這裡是說,高閒作為出家人,心地淡泊,無事與發“豪猛”,怎能達到張旭的境界?言下似有微辭,語脈承接“退之”而來。
⑨不然:是對前面所說的高閒由於無以發“豪猛”之氣,書法藝術就不高的說法表示否定,正如參寥子的詩語之妙,並非如夢幻泡影,於是由書法轉為作詩。
⑩這兩句的意思是:正因為靜,所以對一切動都能瞭然於心;正因為空,所以能夠容納萬事萬物。

《送參寥師》賞析

取論高閒上人草書之旨,反其意而論詩,最後落實到“詩法不相妨”上,表達了對禪與詩之間的關係的認識。一般說來,禪宗要求不立文字。詩歌則是語言的藝術,二者區別甚大。但在藝術實踐中,詩人以及批評家卻發現了它們之間的共同性。所以宋人在其《姑溪居士前集》卷二十九《與李去言》中說: “說禪作詩,本無差別。”固然,要把二者的“本無差別”處說清楚,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但仍有線索可尋。比如,禪與詩都注重對主觀精神的反映,禪宗固然是 “心生則種種法生,心滅則種種法滅”,詩歌亦宣稱“一切景語皆情語”,因而驅遣萬象以就我。所以南宋釋紹嵩在《亞愚江浙紀行詩自序》說:“禪,心慧也;詩,心志也。慧之所之,禪之所形;志之所之,詩之所形。”另外,如禪思和詩思的不可預測性,禪語和詩語(部分追求“直尋”的作品當是例外)的非邏輯性,都頗能相通。宋代禪學大興,風行於士大夫之中,因而“學詩渾似學參禪”一類的話頭,成為一時風氣,而從時間上看,蘇軾這首詩可謂得風氣之先,對後來嚴羽諸人以禪喻詩,分別宗乘等,都不無影響。

《送參寥師》作者蘇軾簡介

蘇軾

蘇軾(1037年1月8日-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和仲,號“東坡居士”,世稱“蘇東坡”。漢族,眉州人。北宋詩人、詞人,宋代文學家,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,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在政治上屬於舊黨,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。其文汪洋恣肆,明白暢達,其詩題材廣泛,內容豐富,現存詩3900餘首。代表作品有《水調歌頭·中秋》、《赤壁賦》、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》、《記承天寺夜遊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