酬劉柴桑
《酬劉柴桑》譯文
孟二冬《陶淵明集譯註》
《酬劉柴桑》註釋
(1)酬:以文相贈答。
(2)窮居:偏僻的住處。人用:指人事應酬。用:為。四運:四時運行。周:周而復始,循環。
(3)空:此字諸本多有不同,或作“門”,或作“桐”,或作“閻”,或作“檐”,今從焦本。
(4)牖(yǒu 有):或作“墉”,今從和陶本、焦本。牖:窗戶。葵:冬葵,一種蔬菜。穟:同“穗”。疇:田地。
(5)不:同“否”。(6)室:指妻子。登:通“得”。
《酬劉柴桑》賞析
此詩與《和劉柴桑》詩當作於同一年,即義熙十年(414)陶淵明五十歲。從詩意來看,《和劉柴桑》作於冬春之交,而此詩作於秋天。
詩中以隱居躬耕的自然樂趣和人生無常,及時行樂的道理來酬答劉柴桑,儘管其中帶有消極的思想,但在樸素純和之中,卻洋溢著田園生活的樂趣。
《酬劉柴桑》作者陶淵明簡介

陶淵明(約365年—427年),字元亮,(又一說名潛,字淵明)號五柳先生,私謚“靖節”,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、文學家、辭賦家、散文家。漢族,東晉潯陽柴桑人(今江西九江)。曾做過幾年小官,後因厭煩官場辭官回家,從此隱居,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,相關作品有《飲酒》《歸園田居》《桃花源記》《五柳先生傳》《歸去來兮辭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