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蘭花慢·可憐今夕月原文注釋譯文,木蘭花慢·可憐今夕月賞析作者辛棄疾簡介

木蘭花慢·可憐今夕月

[作者] 辛棄疾   [朝代] 宋代

中秋飲酒將旦,客謂前人詩詞有賦待月無送月者,因用《天問》體賦。

可憐今夕月,向何處,去悠悠?是別有人間,那邊才見,光影東頭?是天外。空汗漫,但長風浩浩送中秋?飛鏡無根誰系?姮娥不嫁誰留?

謂經海底問無由,恍惚使人愁。怕萬里長鯨,縱橫觸破,玉殿瓊樓。蝦蟆故堪浴水,問云何玉兔解沉浮?若道都齊無恙,云何漸漸如鉤?


標籤: 憂國 中秋節 月亮 抒懷 情感 節日 景色

《木蘭花慢·可憐今夕月》譯文

今夜可愛的月亮嬌媚千般,你向什么地方走去,悠悠慢慢?是不是天外還有一個人間,那裡的人剛剛看見月亮升起在東邊?茫茫的宇宙空闊無沿,是浩浩長風將那中秋的明月吹遠?是誰用繩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懸?是誰留住了嫦娥不讓她嫁到人間?
據說月亮是經海底運轉,這其中的奧秘無處尋探,只能讓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煩。又怕那長鯨在海中橫衝直撞,撞壞了華美的月中宮殿。蛤蟆本來就熟悉水性,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潛?假如說這一切都很平安,為什么圓月會漸漸變得鉤一樣彎?

《木蘭花慢·可憐今夕月》註釋

①將旦:天快亮了。
②《天問》體:《天問》是《楚辭》篇名,屈原作,文中向“天”提出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,用《天問》體即用《天問》的體式作詞。
③可憐:可愛。
④悠悠:遙遠的樣子。
⑤別有:另有。
⑥光影東頭:月亮從東方升起。光影:指月亮。
⑦天外:指茫茫宇宙。
⑧汗漫:廣闊無邊。
⑨送中秋:送走了中秋明月。
⑩飛鏡:喻明月。
⑪妲娥:傳說中的月中仙女嫦娥。
⑫“謂經海底問無由,恍惚使人愁”兩句:意思是據人說月亮運行經過海底,又無法探明其究竟,真讓人不可捉摸而發愁。謂:據說。問無由:無處可詢問。恍惚:模模糊糊、隱隱約約。
⑬“怕萬里長鯨,縱橫觸破,玉殿瓊樓”三句:意思是如果月亮果真是從海底經過,就怕海中的鯨魚橫衝直撞,把月中的玉殿瓊樓撞壞。長鯨:巨大的鯨魚。縱橫:橫衝直撞。玉殿瓊樓:代指月亮。神話傳說雲月亮中有華麗的宮殿名廣寒宮。
⑭“蝦蟆故堪浴水,問云何玉兔解沉浮”兩句:意思是蛤蟆本來就會游泳,月經海底對它並無妨害,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沉浮?蝦蟆:蛤蟆。傳說月中有蟾蜍(蛤蟆)。故:本來。堪:能夠。云何:為什么。玉兔:傳說中月亮上有白兔在搗藥。解沉浮:識枷生,會游泳。
⑮若道:假如說。
⑯無恙:安好,無損傷。
⑰漸漸如鉤:圓月慢慢變成彎月。

《木蘭花慢·可憐今夕月》賞析

本詞創作時間無從確考,是一首題材和體裁都新穎別致,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送秋詞。
從體裁上看,戰國時代楚國人屈原曾作《天問》,通篇設問,一連問了一百七十多個問題辛棄疾在這首《木蘭花慢》詞中既不思鄉吊人,也不懷古傷今,而摹仿屈原的《天問》體,創造性地採用問句形式,打破上下片換意的定格,就明月西沉後的去向接連提出了九個問題,這在唐宋詞宋詞中是一創格,表現出作者大膽創新、不拘一格的藝術氣魄。向月亮發問的詩詞前已有之,如李白的“青天有月來幾時,我欲停杯一問之”蘇軾的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,而通篇發問,一問到底的僅有辛棄疾此作。同時,詞的用韻也完全適應豪縱激宕的感情,讀起來一氣貫注,勢如破竹。並且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詞,使詞這種形式更能揮灑自如地表現思想感情,給作品帶來不可羈勒的磅礴氣勢。
從內容上看,“前人詩詞有賦待月,無送月者”,前人寫月,多思鄉、懷人、弔古之情,此詞拋開這一切,將有關月亮的深沉的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話傳說,融匯交織成一幅深邃而美麗的神奇畫卷,給人以極大的藝術享受。作者別開生面就明月西沉而賦,並由此展開瑰麗奇特的想像,從廣闊的太空,再到到深幽的海底,深情地提出了一系列問題:悠悠月兒將運行到何處去?天外是否另有人間?這裡月落時,那裡的月亮是否剛剛從東方升起?反映了作者對客觀自然現象的深入觀察與思索,並作出了大膽的猜測,其中有許多暗合現代科學,具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。早於哥白尼三四百年的辛棄疾,對天體宇宙,對月出月落的自然現象發出這樣的問題,顯示出聰明智慧和朦朧的科學探索精神。作者在發問中,將神話傳說中的嫦娥、玉兔、蟾蜍、廣寒宮等巧妙地編織進去。忽而天上,忽而海中,忽而人間,忽而月宮。創造出豐富絢爛、神奇多姿的浪漫主義藝術形象,使人在對神秘宇宙的探索思考中,同時得到了美的藝術享受,不失為一篇詠月、送月佳制。
作者打破上下闋分工(上闋寫景、下闋抒情)的定格,“換頭”不變,上下一氣渾融,打破詞要溫婉的傳統,以詩為詞,以文為詞,將詩和散文句法,融入詞中,大大增加了詞的表現力。上闋就月的去、來、系、留展開想像思考。下闋就月經海底,生出疑問和憂愁。不作生硬的比附、影射,然憂國之思從憂月之中透出。辛棄疾以皎潔的圓月象徵大宋江山,而對它的命運憂心忡忡,“怕萬里長鯨,縱橫觸破,玉殿瓊樓 ”,強烈地透露出辛棄疾對誤國誤民的奸邪勢力的憎惡之情,表達了他對南宋朝廷命運和前途的深深憂慮,寓意深刻。全詞即景發問,中間穿插神話傳說.最後以景收束,放的開,收得攏,戛然而止、發人深思。
綜觀全詞一氣呵成,緊湊連貫,讀來勢同破竹。詞的視野廣闊,構思新穎,想像豐富,既有浪漫主義色彩,又包含生活邏輯,且有難能可貴的科學斷想,打破前人詠月的陳規,道前人所未道,發前人所未發,其意義較那些對月傷懷的作品寄託深遠,其境界較那些單純描寫自然景物的詠物詞更高一籌。

《木蘭花慢·可憐今夕月》作者辛棄疾簡介

辛棄疾

辛棄疾(1140-1207),南宋詞人。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別號稼軒,漢族,歷城人。出生時,中原已為金兵所占。21歲參加抗金義軍,不久歸南宋。歷任湖北、江西、湖南、福建、浙東安撫使等職。一生力主抗金。曾上《美芹十論》與《九議》,條陳戰守之策。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,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,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;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。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,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。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,後被彈劾落職,退隱江西帶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