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鄉送韋八之西京原文注釋譯文,金鄉送韋八之西京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金鄉送韋八之西京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客自長安來,還歸長安去。

狂風吹我心,西掛鹹陽樹。

此情不可道,此別何時遇。

望望不見君,連山起煙霧。


標籤: 惜別 情感

《金鄉送韋八之西京》譯文

小韋哥從長安來,現在要回歸長安去。
狂風吹飛我的心,隨風西去,高掛在鹹陽樹上,陪伴你。
與你的友情言不可道,經此一別,何時相遇?
西邊的山巒起嶂疊起,煙霧繚繞,遠望不見你,真傷心啊!

《金鄉送韋八之西京》註釋

⑴金鄉:今山東省金鄉縣。《元和郡縣誌》卷十河南道兗州金鄉縣:“後漢於今兗州任城縣西南七十五里置金鄉縣。”韋八:生平不詳,李白的友人。西京:即長安,公元742年(天寶元年)改稱西京。
⑵客:指韋八。
⑶鹹陽:指長安。
⑷不可道:無法用語言表達。
⑸望望:瞻望,盼望。鮑照《吳興黃浦亭庾中郎別》:“連山眇煙霧,長波回難依。”

《金鄉送韋八之西京》賞析

賞析一

從詩的首兩句來看,韋八可能是暫時來金鄉做客的,所以說“客從長安來,還歸長安去”。這兩句詩像說家常話一樣自然、樸素,好似隨手拈來,毫不費力。三四兩句,平空起勢,想像奇特,形象鮮明,是詩人的神來之筆,而且帶有浪漫主義的藝術想像。詩人因送友人歸京,所以想到長安,他把思念長安的心情表現得神奇、別致、新穎、奇特,寫出了送別時的心潮起伏。“狂風吹我心”不一定是送別時真有大風伴行,而主要是狀寫送別時心情激動,如狂飈吹心。至於“西掛鹹陽樹”,把人們常說的“掛心”,用虛擬的方法,形象地表現出來了。“鹹陽”實指長安,因上兩句連用兩個長安,所以這裡用“鹹陽”代替,避免了辭語的重複使用過多。這兩句詩雖然是詩人因為送別而想到長安,但也表達出詩人的心已經追逐友人而去,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別的心情。“此情不可道”二句,話少情多,離別時的千種風情,萬般思緒,僅用“不可道”三字帶過,猶如“滿懷心腹事,盡在不言中”。最後兩句,寫詩人佇立凝望,目送友人歸去的情景。當友人愈去愈遠,最後連影子也消失時,詩人看到的只是連山的煙霧,在這煙霧迷濛中,寄寓著詩人與友人別後的悵惘之情。“望”字重疊,顯出佇望之久和依戀之深。
這首詩語言平易、通俗,沒有一點斧鑿痕跡。其中“狂風吹我心”二句,是膾炙人口的名句,在整首詩中,如奇峰壁立,因而使此詩“平中見奇”(劉熙載《藝概》)。正是這種“想落天外”的藝術構思,顯示出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。

賞析二

這首詩寫於天寶八載(749)。這年春天,李白從兗州出發,東遊齊魯,在金鄉(今屬山東)遇友人韋八回長安,寫了這首送別詩。
從詩的首兩句來看,韋八似是暫來金鄉做客的,所以說“客從長安來,還歸長安去”。這兩句詩象說家常話一樣自然、樸素,好似隨手拈來,毫不費力。三四兩句,平空起勢,想像奇特,形象鮮明,可謂神來莫測之筆,而且帶有浪漫主義的藝術想像。詩人因送友人歸京,故思及長安,他把思念長安的心情表現得神奇、別致、新穎、奇特,寫出了送別時的心潮起伏。“狂風吹我心”不一定是送別時真有大風伴行,而主要是狀寫送別時心情激動,如狂飈吹心。至於“西掛鹹陽樹”,把我們常說的“掛心”,用虛擬的方法,形象地表現出來了。“鹹陽”實指長安,因上兩句連用兩個長安,故此處用“鹹陽”代之,避免了辭語的重複使用過多。這兩句詩雖因送別聯類而及,但也表達出詩人的心已經追逐友人而去,很自然地流露出依依惜別的心情。“此情不可道”二句,話少情多,離別時的千種風情,萬般思緒,僅用“不可道”三字帶過,猶如“滿懷心腹事,盡在不言中”。最後兩句,寫詩人佇立凝望,目送友人歸去的情景。當友人愈去愈遠,最後連影子也消失時,詩人看到的只是連山的煙霧,在這煙霧迷濛中,寄寓著詩人與友人別後的悵惘之情。“望”字重疊,顯出佇望之久和依戀之深。
這首詩語言平易、通俗,沒有一點斧鑿痕跡。其中“狂風吹我心”二句,是膾炙人口的名句,在整首詩中,如奇峰壁立,因而使此詩“平中見奇”(劉熙載《藝概》)。正是這種“想落天外”的藝術構思,顯示出詩人傑出的藝術才能。

《金鄉送韋八之西京》相關內容

創作背景作者:佚名  這首是作於公元749年(天寶八載)。這年春天,李白從兗州出發,東遊齊魯,在金鄉遇友人韋八回長安,寫了這首送別詩。  詹鍈《李白...

《金鄉送韋八之西京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