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不見原文注釋譯文,獨不見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獨不見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白馬誰家子,黃龍邊塞兒。

天山三丈雪,豈是遠行時。

春蕙忽秋草,莎雞鳴西池。

風摧寒棕響,月入霜閨悲。

憶與君別年,種桃齊蛾眉。

桃今百餘尺,花落成枯枝。

終然獨不見,流淚空自知。

《獨不見》譯文

騎在白馬上翩翩而馳的,那是誰家的少年,是在龍城邊塞戍城立功的征戍之人。天山如今天寒地凍,積雪厚有三丈,這個時候怎么適合遠行呢?春日的蕙蘭忽而變得枯萎,變成了秋草,閨中的美人也已經到遲暮之年了。在這淒清落寞的深秋,曲池邊傳來陣陣吱吱呀呀梭子的聲響。那是風吹動寒梭發出的聲響,月亮伴著清霜,更顯出秋天深居閨中的女子的無限傷悲。還記得與丈夫離別的那年,門前種的桃樹與她齊眉。如今桃樹已經高百餘尺了,花開花落幾十年過去,很多枝條已經枯萎了。始終不見丈夫歸來,只有淒傷的眼淚獨自空流。

《獨不見》註釋

①黃龍:古代城池名。又名龍城。在今遼寧朝陽一帶。此處泛指邊塞地區。
②蕙:蕙蘭,蘭花的一種,春日開花。
③莎雞:蟲名。又名絡緯。俗稱紡織娘、絡絲娘。
④寒棕:謂織布梭,狀家境的貧寒,或冷天猶織,故稱。
⑤霜閨:即秋閨。此處指秋天深居閨中的女子。

《獨不見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