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首詞在構思用意上搬用了唐代船子和尚的偈語,藉此表白自己當時遭貶後的心胸抱負。詞前小序所說金華道人,即唐代詞人張志和,東陽金華人。曾寫過五首《漁父》詞,以“西塞山前白鷺飛,桃花流水鱖魚肥。青箬笠,綠蓑衣,斜風細雨不須歸”一闋最有名。宋哲宗元符元年(1098),黃庭堅自黔州貶所移戎州(治所在今四川宜賓),賦閒之日,登高攬勝,目盡青天,感懷今古,不禁嚮往獨釣江天,泛跡五湖的自由生活而與張志和心神遙接。“一波才動萬波隨,蓑笠一鉤絲”,這是幅寒江獨鉤圖,一碧萬頃,波花粼粼,有孤舟蓑笠翁,浮游其上,置身天地之間,垂釣於重淵深處,鉤入水動,波紋四起,環環相隨。這樣空靈灑脫的境界令人逸懷浩氣。“金鱗”二句寫垂釣之興:魚翔深底,沉淪不起,為取水下金鱗,漁翁不惜垂絲千尺。此時此刻,漁父專注一念,神智空明,似乎正感受到水下之魚盤鏇於釣鉤左右的情態。“吞又吐,信還疑,上鉤遲”,這一虛設之筆描繪了漁翁閉目凝神,心與魚游的垂鉤之樂,在這種快樂中,漁父舉目江天山水,忽然得道忘魚。末三句皴染出一幅空靈澄澈的江漁歸晚圖:“水寒江靜,滿目青山,載月明歸。”透射出一種置身江天、脫落塵滓的逍遙追求,突出漁父在這樣一種澄靜澹遠的境界裡,任漂泊而不問其所至,也正是自張志和至黃庭堅所立志以求的最高境界。在這首詞中,作者借用船子和尚的《撥棹歌》,將張志和那種志不在魚、逍遙自由的漁父家風,又升華為一種擺脫世網,頓悟入聖的精神境界。題序“歌漁父家風,以謝江山”,表明了寫作的真正動機,乃在於表白自己面對江山勝景,幡然悔悟的解脫心理,但是這種自欺欺人的自由幻想,只是更說明現實對他的真實束縛。這首詞在取景設境上具有象徵色彩,用意在於形象後面的暗示。特別是最後“水寒江靜,滿目青山,載月明歸”三句,直以詩家之化境寫禪宗之悟境,用自然超妙之景象徵自己覺悟解脫,由凡入聖的心志襟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