寄淮南友人原文注釋譯文,寄淮南友人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寄淮南友人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紅顏悲舊國,青歲歇芳洲。
不待金門詔,空持寶劍游。
海雲迷驛道,江月隱鄉樓。
復作淮南客,因逢桂樹留。


標籤: 抒情 友人

《寄淮南友人》賞析

這首五言律《寄淮南友人》可視為《白毫子歌》的姊妹篇李白在八公山中尋仙不遇,但在淮南盤游的日子,卻給他留下美好的記憶。他對友人說,他有幸做了一回淮南客人,並飽覽了八公山勝景仙跡,對滿山桂花飄香尤為嘆賞,因以盤桓日久而忘歸在這首中,李白透出了自淮南返回梁宋故國、重新開始書劍飄零的生涯的抑鬱心情。首句“紅顏怨歸國,春歲歇芳洲”,是個倒裝句,說他春天去淮畔芳洲遊憩歸來後,自己才感到一種失落與隱怨。何以如此?“不得金門詔,空持寶劍游”。從這裡我們可以窺見詩人雖嚮往自由自在的山川遊歷,卻並未斷絕仕途之念的矛盾心態:他熱烈地追求自由與超脫,同時又希望重新得到大唐天子的重用。他仿佛對友人說,我又開始雲遊天下了,“仗劍去國,辭親遠遊”。“海雲迷驛道,江月隱鄉樓”即為這次遊蹤的記錄與傳照,運用了對偶修辭手法,整齊美觀,音律和諧。詩的末尾又回到春天作客淮上的樂事上來,一個“忽”字,很傳神地反映了詩人行蹤飄零的羈旅生涯。一個因字,表現詩人本放浪不羈,卻因八公山中生機勃發的滿眼桂樹而難以自已的浪漫情懷。

《寄淮南友人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