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道安陵遇蓋還為余造真籙,臨別留贈原文注釋譯文,訪道安陵遇蓋還為余造真籙,臨別留贈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訪道安陵遇蓋還為余造真籙,臨別留贈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清水見白石,仙人識青童。
安陵蓋夫子,十歲與天通。
懸河與微言,談論安可窮。
能令二千石,撫背驚神聰。
揮毫贈新詩,高價掩山東。
至今平原客,感激慕清風。
學道北海仙,傳書蕊珠宮。
丹田了玉闕,白日思雲空。
為我草真籙,天人慚妙工。
七元洞豁落,八角輝星虹。
三災盪璇璣,蛟龍翼微躬。
舉手謝天地,虛無齊始終。
黃金滿高堂,答荷難克充。
下笑世上士,沉魂北羅酆。
昔日萬乘墳,今成一科蓬。
贈言若可重,實此輕華嵩。

《訪道安陵遇蓋還為余造真籙,臨別留贈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