閨情原文注釋譯文,閨情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閨情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流水去絕國,浮雲辭故關。

水或戀前浦,雲猶歸舊山。

恨君流沙去,棄妾漁陽間。

玉箸夜垂流,雙雙落朱顏。

黃鳥坐相悲,綠楊誰更攀。

織錦心草草,挑燈淚斑斑。

窺鏡不自識,況乃狂夫還。

《閨情》賞析

這首詩,明白曉暢,詩人以清新樸實的語言,把一個閨中少婦急切盼望丈夫歸來的情景,描寫得含蓄細膩,楚楚動人,令人讀了之後,自然對她產生深厚的同情。
“月落星稀天欲明”,起筆描繪了黎明前寥廓空寂的天宇,這裡全詩的背景。隨後,詩筆從室外轉向室內,描繪了另一番景象:“孤燈未滅夢難成。”天已將明,孤燈閃爍,詩中女主人公仍在那兒輾轉反側,不能成眠。她有什么心事?這裡已經產生一個懸念。可是,作者似乎並不急於解決這個懸念,而是把筆墨繼續集中在那位少婦身上:“披衣更向門前望”。這神情就更奇怪了。她在等待什么?要去看什么?懸念進一步加深。“不忿朝來鵲喜聲!”啊,原來是黎明時分那聲聲悅耳動聽的喜鵲鳴叫,把她引到門前去的。“乾鵲噪,行人至。”這不明明預兆著日夜思念的“行人”──出了遠門的丈夫馬上要回來嗎?所以她忙不迭地跑到門前去了。可是,門外只有車塵馬跡、稀稀落落的行人,哪裡有丈夫的影兒!她傷心透了:一方面是由於失望;另方面她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。“不忿”(即不滿、惱恨)二字,正傳達出少婦由驚喜陡轉憂傷的心情。
喜鵲是無辜的。當然,我們也不能責怪女主人公無知、任性。長夜漫漫,孤燈獨對,該是什么滋味!“不忿朝來鵲喜聲!”這不僅是對一隻鳥兒的惱恨,這裡凝聚著的是對丈夫痴戀的深情、多年來獨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無望的怨嘆。
這首詩末一句寫得特別出色。它不僅帶著口語色彩,充滿生活氣息,而且在簡潔明快中包容著豐富的情韻。詩人作了十分精煉的概括,把少婦起床和後來惱恨的原因都略去不提,給讀者留下思索的餘地。詩意就變得含蓄雋永,耐人尋味了。

《閨情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