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詩原文注釋譯文,雜詩賞析作者龐蘊簡介

雜詩

[作者] 龐蘊   [朝代] 唐代

未識龍宮莫說珠,識珠言說與君殊。
空拳只是嬰兒信,豈得將來誑老夫。
萬法從心起,心生萬法生。法生同日了,來去在虛行。
寄語修道人,空生慎勿生。如能達此理,不動出深坑。
極目觀前境,寂寞無一人。回頭看後底,影亦不隨身。
神識苟能無掛礙,廓周法界等虛空。
不假坐禪持戒律,超然解脫豈勞功。
日用事無別,惟吾自偶偕。頭頭非取捨,處處勿張乖。
朱紫誰為號,青山絕點埃。神通並妙用,運水及搬柴。
十方同聚會,個個學無為。此是選佛場,心空及第歸。
焰水無魚下底鉤,覓魚無處笑君愁。
可憐谷隱老禪伯,被唾如何見亦羞。

《雜詩》賞析

陶淵明(365—427),字元亮,別號五柳先生,晚年更名潛,卒後親友私謚靖節。東晉潯陽柴桑人(今九江市)人。年幼時,家庭衰微,八歲喪父,十二歲母病逝,與母妹三人度日。孤兒寡母,多在外祖父孟嘉家裡生活。外祖父家裡藏書多,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,在學者以《莊》《老》為宗而黜《六經》的兩晉時代,他不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樣學了《老子》《莊子》,而且還學了儒家的《六經》和文、史以及神話之類的“異書”。時代思潮和家庭環境的影響,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,培養了“猛志逸四海”和“性本愛丘山”的兩種不同的志趣。陶淵明《雜詩》共有十二首,此為第一首。本詩作於晉安帝義熙十年(414),時陶淵明五十歲,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。
坎坷的經歷造就了陶淵明對待世俗和人生與眾不同的態度,因此,這首詩起筆就以人生命運之不可把握髮出慨嘆:“人生無根蒂,飄如陌上塵。分散逐風轉,此已非常身。”讀來使人感到傷感,令人心痛。然而,詩人陶淵明又不同於那些尋常之人,屈服於世事,而是執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溫暖的朋友之愛,、崇尚快樂,勸解人們” 落地為兄弟,何必骨肉親!得歡當作樂,斗酒聚比鄰”。尤其令後人感嘆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結束之時,以經久不衰致名句“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。及時當勉勵,歲月不待人。”警醒世人:時不我待,人當少時及時勉勵自己,著實使人為之感奮。
全詩如朋友觸膝長談,樸實無華,豐富的人生哲理卻深深地蘊含於其中,催人奮發,令人省思。

《雜詩》作者龐蘊簡介

龐蘊(生卒不詳) 字道玄,又稱龐居士,唐衡陽郡(今湖南省衡陽市)人。禪門居士,被譽稱為達摩東來開立禪宗之後“白衣居士第一人”,素有“東土維摩”之稱。有關他的公案時見於禪家開示拈提中,以作為行者悟道的重要參考。其傳世的偈頌(迄今流傳近200首)以模擬佛經偈語的風格,殷殷囑咐學佛者修行的依歸,在唐朝白話詩派中以其重於說理為一特點。至於他和女兒靈照遊戲自在的情節,配合其詩偈中全家習禪的描述,不僅成為後代佛門居士嚮往的模範,也轉而成為戲曲寶卷文學著墨的題材。

龐蘊的其它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