襄陽曲四首原文注釋譯文,襄陽曲四首賞析作者李白簡介

襄陽曲四首

[作者] 李白   [朝代] 唐代

襄陽行樂處,歌舞白銅鞮。
江城回綠水,花月使人迷。
山公醉酒時,酩酊高陽下。
頭上白接籬,倒著還騎馬。
峴山臨漢水,水綠沙如雪。
上有墮淚碑,青苔久磨滅。
且醉習家池,莫看墮淚碑。
山公欲上馬,笑殺襄陽兒。

《襄陽曲四首》賞析

李白在襄陽所寫的這組,既可見其性情,又可見其詩風。在襄峴漢水的背景之下,一個懷著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,栩栩如生。
組詩之第一首。這裡的“白銅鞮”當指漢水在襄陽段的堤壩。這是襄陽群體娛樂的地方。江城被綠水環抱,襄陽的花,襄陽的月,真是迷人。讀著這首詩,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個場景,在月圓花好的夜晚,人們在江水邊的長堤上載歌載舞,多么熱鬧多么生動傳情。面對此情此景,詩人和讀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。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“失粘”之嫌,說明李白寫詩並不受格律的嚴格約束。
組詩之第二首。這是描寫一個歷史人物的醉態,這個人叫山簡。山簡是晉大將,性情豪放,酒醉後常反戴帽子倒騎馬。酒醉後的人物神態生動活現,在陽光下,繫著白頭巾,倒著騎馬,非常有趣。此詩活靈活現地塑造了一個醉態可鞠的人物形象。
組詩之第三首。峴山、漢江、水色、沙色、山上的墮淚碑以及碑上的青苔,碑上被磨滅了的碑文等等物景,平實道來,沒有雕飾,其中自有詩人對世事滄桑的感慨。山依舊,水仍綠,碑尚在,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,碑文已被磨滅,其寓意就是時間的長河能淹沒一切。
組詩之第四首:習家池邊舊有鳳泉館、芙蓉台、習郁墓,群山環抱,蒼松古柏,一水涓涓,亭台掩映,花香鳥語,風景清幽,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。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,常來此飲酒,醉後自呼“高陽酒陡”,唐代孟浩然曾感嘆:“當昔襄陽雄盛時,山公常醉習家池。”墮淚碑是為了紀念西晉羊祜而立的。羊祜生前都督荊州諸軍事,駐襄陽。羊祜死後,其部屬與當地百姓在峴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廟,每年祭祀。見碑者莫不流淚,杜預因而稱此碑為墮淚碑。酒醉了,墮淚碑也不去看了,欲上馬而又上不了馬,襄陽的小孩子們看著笑了。酒醉以後,人就不會有什么愁苦。“莫看”,“且醉”二句 ,是痛苦的瀟灑。

《襄陽曲四首》作者李白簡介

李白

李白(701-762),字太白,號青蓮居士,唐朝浪漫主義詩人,被後人譽為“詩仙”。漢族,祖籍隴西成紀,出生於碎葉城(當時屬唐朝領土,今屬吉爾吉斯斯坦),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。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傳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歲。其墓在今安徽當塗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陸有紀念館。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,二十五歲時隻身出蜀,開始了廣泛漫遊生活,南到洞庭湘江,東至吳、越,寓居在安陸、應山。直到天寶元年(742),因道士吳筠的推薦,李白被召至長安,供奉翰林,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,在京僅兩年半,就賜金放還而去,然後飄蕩四方的漫遊生活。李白和杜甫並稱“李杜”。他的詩歌既反映了時代的繁榮景象,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,表現出蔑視權貴,反抗傳統束縛,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