雪晴晚望原文注釋譯文,雪晴晚望賞析作者賈島簡介

雪晴晚望

[作者] 賈島   [朝代] 唐代

倚杖望晴雪,溪雲幾萬重。

樵人歸白屋,寒日下危峰。

野火燒岡草,斷煙生石松。

卻回山寺路,聞打暮天鍾。

《雪晴晚望》賞析

賈島長安應舉落第,與從弟釋無可寄居長安西南圭峰草堂寺。這首詩大約寫於此時。詩中展現了時景常情,又寫得獨行踽踽,空山寒寂,表現出清冷的詩風。
詩題四字概括揭示了全詩內容。詩中有雪,有晴,有晚,有望,畫面就在“望”中一步步舒展於讀者面前。“倚杖望晴雪,溪雲幾萬重。”起筆即點出“望”字。薄暮時分,雪霽天晴,詩人乘興出遊,倚著手杖向遠處眺望。遠山近水,顯得更加秀麗素潔。極目遙天,在夕陽斜照下,溪水上空升騰起魚鱗般的雲朵,幻化多姿,幾乎多至“萬重”!
“樵人歸白屋,寒日下危峰”,“歸”、“下”二字勾勒出山間的生氣和動態。在遍山皚皚白雪中,有採樵人沿著隱隱現出的一線羊腸小道,緩緩下山,回到白雪覆蓋下的茅舍。白屋的背後則是冷光閃閃、含山欲下的夕陽。山峰在晚照中顯得更加雄奇。樵人初歸白屋,寒日欲下危峰,在動靜光色的摹寫中,透出了如他的詩風那種清冷。
詩人視線又移向另一角度。那邊是“野火燒岡草,斷煙生石松”。遠處山岡上,野草正在燃燒。勁松鬱鬱蒼蒼,日暮的煙靄似斷斷續續生於石松之間,而傲立的古松又衝破煙霧聳向雲天。“野火”、“斷煙”是一聯遠景,它一明一暗,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。“岡草”貌似枯弱,而生命力特別旺盛,“野火”豈能燒盡?“石松”堅操勁節,形象高大純潔,“斷煙”又怎能遮掩?
詩人飽覽了遠近高低的雪後美景,夜幕漸漸降臨,不能再盤桓延佇了。“卻回山寺路,聞打暮天鍾”,在這充滿山野情趣的詩境中,騁目娛懷的歸途上,詩人清晰地聽到山寺響起清越的鐘聲,平添了更濃郁的詩意。這一收筆,吐露出詩人心靈深處的隱情。賈島少年為僧,後雖還俗,但屢試不第,仕途偃蹇,此時在落第之後,棲身荒山古寺,暮游之餘,恍如倦鳥歸巢,聽到山寺晚鐘,禁 不住心潮澎湃。“悟已往之不諫,知來者之可追,實迷途其未遠,覺今是而昨非”(陶淵明《歸去來辭》),詩人頓萌瞿曇歸來之念了。
為什么這樣理解“聞打暮天鍾”?就在寫這首詩的圭峰草堂寺里,賈島曾寫過一首《送無可上人》,為無可南遊廬山西林寺贈別,最後二句云:“終有煙霞約,天台作近鄰。”儘管此後賈島並未去天台山再度為僧,與無可結近鄰,但在寫詩當時,無疑是起過這種念頭的。這應是“聞打暮天鍾”一語含義的絕好參證。同時,作者在那首詩“獨行潭底影,數息樹邊身”之下自注云:“二句三年得,一吟雙淚流。知音如不賞,歸臥故山秋。”這幾句在表現苦吟孤傲之中也明言有“歸臥故山”的思想。
“聞打暮天鍾”作為詩的尾聲,又起著點活全詩的妙用。前六句逶迤寫來,景色全是靜謐的,是望景。七句一轉,緊接著一聲清脆的暮鍾,由視覺轉到了聽覺。這鐘聲不僅驚醒默默賞景的詩人,而且鐘鳴谷應,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隨之飛動起來,整個詩境形成了有聲有色,活潑潑的局面。讀完末句,回味全詩,總覺繪色繪聲,餘韻無窮。

《雪晴晚望》作者賈島簡介

賈島

賈島(779~843年),字浪(閬)仙,唐代詩人。漢族,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陽縣(今河北省涿州市)人。早年出家為僧,號無本。自號“碣石山人”。據說在洛陽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,賈島做詩發牢騷,被韓愈發現其才華。後受教於韓愈,並還俗參加科舉,但累舉不中第。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,貶做長江主簿。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,未任病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