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注釋譯文,賞析作者簡介

卓犖東都子,姓名聞十年。
窮冬雪塞空,千里至我門。
子足未及閾,我衣驚倒顛。
仆童相視疑,寮吏或不然。
俛首鵠鶴啄,進趨鳧鴈聯。
青衫靴兩腳,言色倩以溫。
於公門豈少,乃獨得公懽。
受知固不易,知士誠尤難。
我思屈童吏,欲辯難以言。
觴豆及嘉節,高堂列群賢。
文章看落筆,論議馳後先。
破石出至寶,決高瀉長川。
光暉相磨晻,浩渺肆波瀾。
寮吏媿我嘆,仆童恪生顏。
我顧寮吏嘻,士豈此以觀。
此聊為戲耳,以驚仆童昏。
士欲見其守,視其居賤貧。
欲知其所趨,試以義利乾。
我始識其面,已窺其肺肝。
禮有來必往,木瓜報琅玕。
十年思見之,一日舍我還。
何用慰離居,贈子以短篇。

《》作者簡介

歐陽修(1007-1072),字永叔,號醉翁、六一居士,漢族,吉州永豐(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)人,北宋文學家、史學家,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。因吉州原屬廬陵郡,以“廬陵歐陽修”自居。諡號文忠,世稱歐陽文忠公。後人又將其與韓愈、柳宗元和蘇軾合稱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與韓愈、柳宗元、蘇軾、蘇洵、蘇轍(三蘇)王安石、曾鞏被世人稱為“唐宋散文八大家”。歐陽修幼年喪父,在寡母撫育下讀書。宋仁宗天聖八年(1030年)中進士,初任西京留守推官,與尹洙、梅堯臣交遊,以詩唱和。後入朝任館閣校勘,歐陽修因事遭貶,他指責諫官高若訥,被貶為夷陵縣令,轉乾德縣令,又復任館閣校勘,進集賢校理、知諫院,任龍圖閣直學士、河北都轉運使,因事降知滁州,又知揚州、潁州、開封府,後以翰林學士知貢舉,拜樞密副使、參知政事、刑部尚書、兵部尚書等,以太子少師退歸,贈太子太師。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,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,主張文以明道,反對“棄百事不關於心”(《答吳充秀才書》),主張文以致用,反對“舍近取遠”(《與張秀才第二書》),強調文道結合,二者並重,提介平易自然之文,反對浮艷華靡的文風。其散文《朋黨論》、《與高司諫書》、《新五代史·伶官傳序》等政論、史論,或針砭時弊,或以古鑒今,其《醉翁亭記》、《秋聲賦》等抒情散文,或寄情山水,或借景抒情,平易流暢、委婉曲折。(概述圖片來源: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