送孟東野序原文注釋譯文,送孟東野序賞析作者韓愈簡介

送孟東野序

[作者] 韓愈   [朝代] 唐代

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:草木之無聲,風撓之鳴。水之無聲,風盪之鳴。其躍也,或激之;其趨也,或梗之;其沸也,或炙之。金石之無聲,或擊之鳴。人之於言也亦然,有不得已者而後言。其歌也有思,其哭也有懷,凡出乎口而為聲者,其皆有弗平者乎!

樂也者,郁於中而泄於外者也,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。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八者,物之善鳴者也。維天之於時也亦然,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。是故以鳥鳴春,以雷鳴夏,以蟲鳴秋,以風鳴冬。四時之相推敚,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?

其於人也亦然。人聲之精者為言,文辭之於言,又其精也,尤擇其善鳴者而假之鳴。其在唐、虞,咎陶、禹,其善鳴者也,而假以鳴,夔弗能以文辭鳴,又自假於《韶》以鳴。夏之時,五子以其歌鳴。伊尹鳴殷,周公鳴周。凡載於《詩》、《書》六藝,皆鳴之善者也。周之衰,孔子之徒鳴之,其聲大而遠。傳曰:“天將以夫子為木鐸。”其弗信矣乎!其末也,莊周以其荒唐之辭鳴。楚,大國也,其亡也以屈原鳴。臧孫辰、孟軻、荀卿,以道鳴者也。楊朱、墨翟、管夷吾、晏嬰、老聃、申不害、韓非、慎到、田駢、鄒衍、尸佼、孫武、張儀、蘇秦之屬,皆以其術鳴。秦之興,李斯鳴之。漢之時,司馬遷、相如、揚雄,最其善鳴者也。其下魏晉氏,鳴者不及於古,然亦未嘗絕也。就其善者,其聲清以浮,其節數以急,其辭淫以哀,其志弛以肆;其為言也,亂雜而無章。將天醜其德莫之顧邪?何為乎不鳴其善鳴者也!

唐之有天下,陳子昂、蘇源明、元結、李白、杜甫、李觀,皆以其所能鳴。其存而在下者,孟郊東野始以其詩鳴。其高出魏晉,不懈而及於古,其他浸淫乎漢氏矣。從吾游者,李翱、張籍其尤也。三子者之鳴信善矣。抑不知天將和其聲,而使鳴國家之盛邪,抑將窮餓其身,思愁其心腸,而使自鳴其不幸邪?三子者之命,則懸乎天矣。其在上也奚以喜,其在下也奚以悲!東野之役於江南也,有若不釋然者,故吾道其於天者以解之。


標籤: 序文 議論 文言文 其他

《送孟東野序》譯文

一般說來各種事物處在不平靜的時候就會發出聲音:草木本來沒有聲音,風搖動它就發出聲響。水本來沒有聲音,風震盪它就發出聲響。水浪騰湧,或是有東西在阻遏水勢;水流湍急,或是有東西阻塞了水道;水花沸騰,或是有火在燒煮它。金屬石器本來沒有聲音,有人敲擊它就發出音響。人的語言也同樣如此,往往到了不得不說的時候才發言。人們唱歌是為了寄託情思,人們哭泣是因為有所懷戀,凡是從口中發出而成為聲音的,大概都有其不能平靜的原因吧!

《送孟東野序》註釋

(1)激:阻遏水勢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今夫水,搏而躍之,可使過顙;激而行之,可使在山。”後世也用以稱石堰之類的擋水建築物為激。
(2)炙:烤。這裡指燒煮。
(3)假:藉助。
(4)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(páo)、土、革、木:指我國古代用這八種質料製成的各類樂器的總稱,也稱“八音”。如鍾屬金類,罄屬石類,瑟屬絲類,簫屬竹類,笙屬匏類,塤(xūn)屬土類,鼓屬革類,柷(zhù)屬木類。
(5)推敚(duó):推移。敚,同“奪”。
(6)唐、虞:堯帝國號為唐,舜帝國號為虞。
(7)咎陶(gāo yáo):也作咎繇、皋陶。傳說為舜帝之臣,主管刑獄之事。《尚書》有《皋陶謨》篇。禹:夏朝開國君主。傳說治洪水有功,舜讓位於他。《尚書》有《大禹謨》、《禹貢》篇。
(8)夔(kuí):傳說是舜時的樂官。
(9)《韶》:舜時樂曲名。
(10)五子:夏王太康的五個弟弟。太康耽於遊樂而失國,五子作歌告誡。《尚書》載有《五子之歌》,系偽托。
(11)伊尹:名摯:殷湯時的宰相,曾佐湯伐桀。《尚書》載有他所作《鹹有一德》、《伊訓》、《太甲》等文。或說系後人偽作。
(12)周公:名旦,周武王之弟。輔佐武王伐紂滅商,建立周王朝。後又輔佐幼主成王,曾代行政事,制禮作樂。《尚書》載有他《金縢》、《大誥》等多篇文章。
(13)六藝:漢代以後對《詩經》、《尚書》、《易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、《春秋》等六種儒家經典的統稱。
(14)孔子:字仲尼,春秋時魯國人,儒家學說的主要代表。
(15)天將以夫子為木鐸:語出《論語·八佾》。木鐸,木舌的鈴。古代發布政策教令時,先搖木鐸以引起人們注意。後遂以木鐸比喻宣揚教化的人。
(16)莊周:即莊子,戰國時宋國蒙(今山東蒙陰縣)人,道家學說的代表人物。荒唐:漫無邊際,荒誕不經。《莊子·天下》篇說莊周文章有“以謬悠之說、荒唐之言、無端崖之辭,時恣縱而不儻”的特色。
(17)屈原:名平,字原;又名正則,字靈均。戰國時楚國人。楚懷王時任左徒、三閭大夫,主張聯齊抗秦。後遭讒被貶。楚頃襄王時,國事日非。秦兵攻破郢都,屈原投汨羅江自盡。著有《離騷》等不朽詩篇。
(18)臧孫辰:即春秋時魯國大夫臧文仲。《左傳》、《國語·魯語》載有他的言論。孟軻:即孟子。戰國時鄒國(今山東鄒縣)人,是繼孔子之後最著名的儒學大師。著有《孟子》。荀卿:即荀子。戰國時趙國人,儒家學者,著有《荀子》。
(19)楊朱:字子居,戰國時魏國人。其說重在為我愛己,拔一毛以利天下不為。言論散見於《孟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荀子》、《韓非子》。墨翟(dí):即墨子。春秋、戰國之際魯國(一說宋國)人。墨家學說的創始者,主張兼愛、非攻、尚賢等。其言行主要見於《墨子》。管夷吾:字仲,春秋時齊國人,輔佐齊桓公稱霸。後人輯有《管子》一書。晏嬰:即晏子。字平仲,春秋時齊景公賢相,以節儉力行,顯名諸侯。其言行見於《晏子春秋》。老聃(dān):即老子。春秋、戰國時楚國人。道家學說的始祖,相傳五千言《老子》(又名《道德經》)即其所作。申不害:戰國時鄭國人。韓昭侯時為相十五年,國治兵強。其說本於黃老而主刑名。著有《申子》。韓非:戰國時韓國公子,後出使入秦為李斯所殺。著名法家代表,其說見《韓非子》。慎到:戰國時趙國人,著有《慎子》。田駢(pián):戰國時齊國人。著《田子》二十五篇,今已佚。鄒衍:戰國時齊國人,陰陽家的代表人物,時稱“談天衍”。尸佼:戰國時晉國人。著有《尸子》,《漢書·藝文志》列入雜家。孫武:即孫子。春秋時齊國人。著名軍事家,著有《孫子兵法》。張儀:戰國時魏國人,縱橫家的代表人物。秦惠王時入秦為相,主“連橫”說,遊說六國與秦結盟,以瓦解“合縱”戰略。蘇秦:戰國時東周洛陽人,著名縱橫家。曾遊說燕趙韓魏齊楚六國,合縱抗秦,身佩六國相印,為縱約長。
(20)李斯:戰國時楚國人。秦始皇時任廷尉、丞相。他對秦統一天下起過重要作用。有《諫逐客書》。
(21)司馬遷:字子長。西漢夏陽人。著名史學家,著有《史記》。相如:司馬相如,字長卿,西漢成都人。著名辭賦家,著有《子虛賦》、《上林賦》等。揚雄:字子云,西漢成都人。辭賦家,著有《甘泉賦》、《羽獵賦》、《長楊賦》等,又有《太玄》、《法言》等專著。
(22)節數(shuò):節奏短促。
(23)弛以肆:弛,鬆弛,引申為頹廢。肆,放蕩。
(24)陳子昂:字伯玉,梓州射洪人。著名詩人,韓愈《薦士》詩稱其“國朝盛文章,子昂始高蹈”。著有《陳伯玉集》。蘇源明:字弱夫,武功人,天寶年間(742—756)進士。詩文散見於《全唐詩》、《全唐文》。元結:字次山,河南洛陽人。有《元次山文集》。李白:字太白,有《李太白集》。杜甫:字子美,有《杜工部集》。李觀:字元賓,趙州贊皇人。792年(貞元八年)與韓愈同登進士第。擅長散文,有《李元賓文集》。
(25)浸淫:逐漸滲透。此有接近意。
(26)李翱:字習之,隴西成紀人。他是韓愈的學生和侄女婿。有《李文公集》。張籍:字文昌,吳郡人。善作樂府詩,有《張司業集》。
(27)役於江南:指赴溧陽就任縣尉。唐代溧陽縣屬江南道。

《送孟東野序》賞析

孟郊(751—814),字東野,湖州武康(今浙江德清縣)人。中唐著名人。他壯年屢試不第,四十六歲才中進士,五十歲時被授為溧陽縣尉。懷才不遇,心情抑鬱。在他上任之際韓愈寫此文加以讚揚和寬慰,流露出對朝廷用人不當的感慨和不滿。
文章內容共分四段。第一段,論述“物不平則鳴”的道理。從草木、水受外力的激動而發出聲音,論及人的言論、歌、哭,都是因為有所不平的緣故。
第二段,列舉自然界多種現象論證“不平則鳴”的觀點。例如金、石。絲、竹、匏,土、革、木八種樂器,就是最善於發出聲音的東西;而上天則用鳥鳴、雷鳴、蟲鳴、風聲來告訴人一年四季的推移。這就為下文闡述“人也亦然”打下論證的基礎。
第三段,論證人也如此,不平則鳴。文章承接上文,從自然界論及人類社會,從唐虞、夏、商、周、春秋、戰國、秦、漢、魏晉,南北朝一直談到隋、唐,列舉了眾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,論證了“物不得其平則鳴”的論點。
第四段,從唐朝的陳子昂、蘇源明、元結李白杜甫、李觀一直說到孟郊、李翱張籍,認為他們都是善於用詩文來抒發情懷的人。作者發問:孟郊、李翱、張籍三人的優秀詩文,不知是上天要使他們的聲音和諧來歌頌國家的興盛,還是要使他們窮困飢餓、心情憂愁,而為自己的不幸悲歌?最終點明題旨:“東野之役於江南也,有若不釋然者,故吾道其命於天者以解之。”藉以抒發對孟郊懷才不遇的感慨。
文章運用比興手法,從“物不平則鳴”,寫到“人不平則鳴”。全序僅篇末用少量筆墨直接點到孟郊,其他內容都憑空結撰,出人意外,但又緊緊圍繞孟郊其人其事而設,言在彼而意在此,因而並不顯得空疏游離,體現了布局謀篇上的獨到造詣。歷數各個朝代善鳴者時,句式極錯綜變化之能事,清人劉海峰評為“雄奇創辟,橫絕古今”。

《送孟東野序》作者韓愈簡介

韓愈

韓愈(768~824),字退之,唐代文學家、哲學家、思想家,漢族,河南河陽(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)人,祖籍河南省鄧州市,世稱韓昌黎,晚年任吏部侍郎,又稱韓吏部,諡號“文”,又稱韓文公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792年及第後,先後為節度使推官、監察御史,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。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、史館修撰、中書舍人等職。819年(元和十四年)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。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、兵部侍郎、吏部侍郎、京兆尹兼御史大夫。政治上,反對藩鎮割據,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,任裴度的行軍司馬;思想上,崇奉儒學,力排佛老,同時宣揚天命論,認為“天”能賞善罰惡,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。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,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;文學上,反對魏晉以來的駢文,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,破駢為散,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,主張文以載道,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,開闢了唐宋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。韓愈善於使用前人詞語,又注重當代口語的提煉,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,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,如“落井下石”、“動輒得咎”、“雜亂無章”等,是一個語言巨匠。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“道統”觀念的確立者,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。後人對韓愈評價頗高,明人推他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首,與柳宗元並稱“韓柳”,有“文章巨公”和“百代文宗”之名,作品都收在《昌黎先生集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