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虛假的現象偽裝欺騙別人。
諫:直言規勸;飾:掩飾;非:錯誤。拒絕勸告,掩飾錯誤。
《楚辭·天問》:“緣鵠飾玉,後帝是饗。” 王逸 註:“後帝,謂 殷湯 也。言 伊尹 始仕,因緣烹鵠鳥之羹,脩玉鼎,以事於 湯 。 湯 賢之,遂以爲相也。”後因以因緣時會而攀登高位為“緣鵠飾玉”。
對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種婉轉的說法。不飾,不整飭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,不謂不廉,曰‘簠簋不飾’。”亦作“ 簠簋不脩 ”、“ 簠簋不飭 ”。 唐 顏真卿 《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》:“公下車,召人吏告之曰:‘官吏有簠簋不脩者……未至前一無所問,而今而後,義不相容。’”《續資治通鑑·元成宗大德三年》:“樞密臣受人玉帶,徵贓不敘,御史言法太輕, 博果密 曰:‘禮,大臣貪墨,惟曰簠簋不飭。若加笞辱,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也。’”
文、飾:掩飾;過、非:錯誤。用漂亮的言詞掩飾自己的過失和錯誤。
指掩飾自己的真心本意,行為矯揉造作。
粉飾掩蓋過失、錯誤。
掩護錯誤、文飾過失。
矜:誇耀;自飾:自己頌揚。誇耀稱讚自己。
指舞文弄墨、利用才智以作奸偽。
用沒有根據的話多方掩飾。
矯心:違背本意。故意違背本意,故作姿態以掩飾真情。
推誠相見,毫不掩飾自己。比喻對人誠實,毫無虛假之意。
粉飾錯誤,養成過失。同“飾非遂過”。
謂句斟字酌,不苟且下筆。 清 周亮工 《書影》卷六:“彼以句字爲辭,而不知古之所謂辭命辭章者,指其首尾結撰,而通謂之辭,非如今人之以矜句飾字爲辭也。”
邊幅:本指布帛的邊緣,比喻人的儀表。修飾整個人的儀表。也比喻修飾表面,無關大局。
滋長驕傲、掩飾過錯。
裝作有智慧,在愚人面前誇耀自己。
裝作有智慧而在無知者面前誇耀。
指徇私遷就而掩飾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