虛無:空虛;縹緲:隱隱約約,若有若無的樣子。形容空虛渺茫。
德國 唯心主義哲學家、唯意志論者 尼采 等人把對歷史傳統和道德原則的否定叫做“虛無主義”。十九世紀 俄國 一部分民主派知識分子用“虛無主義”一詞表示他們對農奴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批判態度。現在,“虛無主義”通常是指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人類文化遺產,否定民族文化,甚至否定一切的態度或思想傾向,有時也指沒落階級悲觀厭世的頹廢思想。
形容若有若無,空虛渺茫。
亦作“虛無恬惔”。清虛淡泊,無所企求。《莊子·刻意》:“虛無恬惔,乃合天德。” 郭沫若 《屈原研究·屈原身世及其作品》:“最可注意的,他雖是南人,而於道家的虛無恬淡,寂寞無為的學說卻毫沒有沾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