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邕(yōng)(133年—192年),字伯喈。陳留圉(今河南省開封市圉鎮)人,東漢時期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,著名才女蔡琰(蔡文姬)之父。因官至左中郎將,故後人也稱他為“蔡中郎”。最初拒徵召之命,後為司徒橋玄所徵辟,出任河平長。徵召為郎中,參與續寫《東觀漢紀》。遷任議郎,參與並刻印熹平石經,屢次對時政提出意見,因而被宦官所誣陷,被流放至朔方。幾經周折,避難江南十二年。董卓掌權時,強行徵召蔡邕。蔡邕被迫前往,被署任為祭酒,甚為董卓所敬重。被舉為高第,補任侍御史,又轉任治書御史,遷尚書。三日之間,遍歷三台。出任巴郡太守,被留為侍中。後拜左中郎將,隨獻帝遷都長安,封高陽鄉侯。董卓被誅殺後,蔡邕因在王允座上發出感嘆,而被下獄,不久便死於獄中,時年六十歲(《後漢書》誤作六十一歲)。蔡邕精通音律,才華橫溢,師事於著名政治家、學者胡廣。蔡邕除通經史,善辭賦等文學外,書法精於篆、隸。尤以隸書造詣最深,名望最高,有“蔡邕書骨氣洞達,爽爽有神力”的評價。創“飛白”書體,對後世影響甚大。唐張懷瓘《書斷》評論蔡邕的飛白書時說“飛白妙有絕倫,動合神功”。生平喜藏書,多至萬餘卷,晚年將所藏之書載數車悉數贈給王粲,還有四千卷。《隋書·經籍志》著錄有集20卷,早佚,後人輯有《蔡中郎集》。《全後漢文》對其著作也多有收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