迅疾貌。
敏捷。
方言。猶被。
付報酬或得到報酬的行為或事實
謂言詞鋒利便捷。 漢 徐幹 《中論·核辯》:“夫辯者,求服人心者也,非屈人口也。故辯之為言別也,為其善分別事類而明處之也,非謂言辭切給而以陵蓋人也。”
謂上交和發放。
1.分發食品、財物等作為給養。《南史·陳武帝紀》:“是時食盡,調市人餽軍,皆是麥屑為飯,以荷葉裹而分給。”《北史·崔孝政傳》:“坐食進退, 孝芬 不命則不敢也,雞鳴而起,且溫顏色,一錢尺帛,不入私房,吉凶有須,聚對分給。”《宋史·世家傳二·孟昶》:“凡克城砦,止籍其器甲芻糧,悉以錢帛分給戰士。”2.分別給予;分出部分交予。如:分給每人一本書。
資助供給。訾,通“ 貲 ”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大農以均輸調鹽鐵助賦,故能贍之,然兵所過縣,為以訾給毋乏而已,不敢言擅賦法矣。” 清 方苞 《謝季方傳》:“數年中,舊業盡摽,薪米半吾家訾給。”
猶接待。
薪金。 毛澤東 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》:“物價年年增長,薪給往往須數年一增。”
1.供給;饋贈以滿足需要。 2.餽給:饋贈或輸送食物以滿足需要。餽,通“饋”。
見“ 給廩 ”。
指官府發給憑證。
1.所需物質和食物、飼料、燃料等的儲備 2.供給軍隊人員的主食、副食、燃料和軍用牲畜的飼料等的統稱
1.作為無償物給予 2.作為禮物而給予
1.供給不足;匱乏。《左傳·宣公十二年》:“子有軍事,獸人無乃不給於鮮,敢獻於從者。”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春省耕而補不足,秋省斂而助不給。”《舊唐書·李晟傳》:“欲以諸軍同神策,則財賦不給,無可奈何。” 明 馮夢龍 《古今譚概·癖嗜》:“後家不給,食饅頭,又食煨茄,俱成籮以充飢。”2.猶言不暇,來不及。 宋 蘇軾 《始皇論》:“惴惴然朝不謀夕,憂死之不給。” 清 王士禛 《池北偶談·談藝一·徐波》:“松栝數株,撐風蔽日,元冬霜月,蕭蕭而下,雙童縛帚,掃除不給。齋廚爨煙,皆從此出。”
給;給予
1.給予力量;給予支持。2.出力;盡力。3.帶勁兒。4.作為感嘆詞,類似於“牛”、“很帶勁”、“酷”。
猶敏捷。
應對敏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