謂販賣私鹽。
販賣糧食。《宋史·食貨志上六》:“﹝ 景定 ﹞二年,以都城全仰 浙西 米斛,誘人入京販糶,賞格比 乾道 七年加優。”
出售糧食。《管子·國蓄》:“歲適美,則市糶無予,而狗彘食人食。”《宋書·索虜傳》:“三州之民,各安其業,以就農桑。有飢窮不自存,通其市糶之路。”
非法出賣(糧食)。 唐 張鷟 《朝野僉載》卷五:“ 張鷟 為 陽縣 尉日,有稱架人 呂元 偽作倉督 馮忱 書,盜糶倉糧粟。”《新唐書·食貨志四》:“ 兩池 鹽盜販者,跡其居處,保、社按罪。鬻五石,市二石,亭戶盜糶二石,皆死。” 元 無名氏 《陳州糶米》第三折:“那廝每不依欽定,私自加添,盜糶了倉米,乾沒了官錢。”
謂荒年時,米價上漲,國家將常平倉糧米減價出售。《清會典·戶部七·尚書侍郎職掌七》:“凡荒政十有二……五曰減糶。”
售米賑救。《宋史·食貨志上三》:“ 廣東 轉運判官 周綱 糴米十五萬石,無擾及無陳腐, 撫州 守臣 劉汝翼 餉兵不匱,及勸誘賑糶流離,皆轉一官。”《元典章·戶部七·倉庫》:“為 太原路 去歲災傷貧民缺食,賑糶大備倉 大德 三年、 大德 四年米二萬二千八百石三斗八升。” 清 趙翼 《甌北詩話·<陸放翁年譜>小引》:“是年有寄 朱元晦 提舉詩,以年荒望其來賑糶也。”
謂饑民強迫糧主平價糶糧。《彭德懷自述》一:“當年大旱,饑饉嚴重,地主富商囤積居奇,饑民自發鬧糶,吃排飯,我也參加了。”編輯組注:“舊社會災荒之年,官府、地主、商人常囤積糧食,抬高市價。饑民被迫起來鬥爭,強迫他們平價糶糧,叫鬧糶。”
謂賣義求祿。
賣出穀物。 漢 王充 《論衡·治期》:“五穀生地,一豐一耗,穀糶在市,一貴一賤。”
謂米價暴漲時,政府出售平價米。 明 丘濬 《治國平天下之要·制國用·市糴之令》:“歲凶而民不足,則重穀,因其重之之時,官為散糶,則重者輕。”
賣出糧食。 宋 蘇軾 《乞減價糶常平米賑濟狀》:“若不別作奏請,專守本條,不與減價出糶,深恐今年春夏新陳不接之際,必致大段流殍。”《元典章·戶部七·倉庫》:“除已移咨 江 浙 行省,除支持糧斛外,餘有糧數,照依各處目今實直市挨陳出糶接濟貧民,仰行下合屬體施行。” 清 方苞 《與徐司空蝶園書》:“歲祲之地,其糧聽有司出糶,俟秋成仍糴滿原額,分兩年帶運。”
謂以高價出賣。《史記·平準書》:“不軌逐利之民,畜積餘業以稽市物,物踴騰糶。” 裴駰 集解:“物貴而出賣,故使物甚騰也。”
官府在荒年缺糧時,將倉庫所存糧食平價出售。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:“平糶齊物,關市不乏,治國之道也。” 清 劉大櫆 《通溪巴君墓志銘》:“ 乾隆 十六年,歲旱飢,君倡平糶之法於有司。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辛亥革命·人民反清鬥爭資料》:“事後, 淮 揚 道出示嚴禁造謡,並懸賞購緝散放偽票之匪徒,一面辦理平糶,以安民心。”
比喻招搖撞騙。
遏糶:停止出售糧食。關閉糧倉,不再賣糧食。指囤積居奇,哄抬物價。
五月里稻穀尚未熟,就預賣新谷。比喻十分貧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