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“ 簠簋不飾 ”。
對做官不廉正者的一種婉轉的說法。不飾,不整飭。《漢書·賈誼傳》:“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廢者,不謂不廉,曰‘簠簋不飾’。”亦作“ 簠簋不脩 ”、“ 簠簋不飭 ”。 唐 顏真卿 《贈司空上柱國隴西郡開國公李公神道碑》:“公下車,召人吏告之曰:‘官吏有簠簋不脩者……未至前一無所問,而今而後,義不相容。’”《續資治通鑑·元成宗大德三年》:“樞密臣受人玉帶,徵贓不敘,御史言法太輕, 博果密 曰:‘禮,大臣貪墨,惟曰簠簋不飭。若加笞辱,非刑不上大夫之意也。’”
1.用刻有花紋的簋和紅色的帽帶。鏤,刻。簋,盛食物的器具。朱,用如動詞,塗上紅彩。紱,古代帽子的系帶 2.管仲鏤簋朱紱。--宋.司馬光《訓儉示康》
簠、簋:都是古代食器,也用作放祭品;不飭:不整飭。借指貪污。舊時彈劾貪吏常用此語。
指官吏貪財受賄的風氣。清 陳康祺 《郎潛紀聞》卷六:“ 萊陽 趙崙 閬仙 , 康熙 二十一年督學 江 南,力矯時風,清廉自矢。過 江 擊楫曰:‘某若一毫自私,不能生渡 江 北矣。’於是乾謁不行,孤寒吐氣,簠簋之風爲之一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