祠
- cí
- 礻
- 9
- 金
- PYNK
[祠]基本解釋
1.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、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房屋:~堂。~廟。宗~。
2.古代指春祭(品物少,多文詞)。
[祠]詳細解釋
〈名〉
(形聲。從示,司聲。本義:春祭)
同本義
春祭曰祠,品物少,多文辭也。——《說文》
仲春之月祠不用犧牲,用圭璧及皮幣。——《禮記·月令》
供奉鬼神、祖先或先賢的廟堂
祠,神祠也。——《漢書·陳勝傳》注
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。——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
又如:宗祠(祠堂);祠灶(宗祠;祠堂);祠館(猶祠堂)
祠祿的省稱 。如:祠祿(官名。宋制,大臣罷職,令管理道教宮觀,以示優禮,無職事,但借名食俸,謂之“祠祿”);祠稟(即祠祿)
〈動〉
引申為祭祀
此秦王之所以廟祠而求也。——《韓非子·十過》
又如:祠求(祭神祈求);祠事(祭禮,祭祀之事);祠官(掌管祭祀之官)
[祠]百科解釋
祠是為紀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(相當於紀念堂)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,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“祠堂”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,據《漢書·循吏傳》記載,“文翁終於蜀,吏民為立祠堂。及時(指誕辰和忌日)祭禮不絕。”東漢末,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,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“生祠”。由此,祠堂日漸增多。 更多→ 祠
[祠]英文翻譯
Temp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