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物名。
謂陳設犧牲,準備祭祀。
祭祀時的用牲之禮。視等級不同而有差異。
亦稱“ 牲石 ”。古時宮、廟前用以拴系祭牲的豎石。後泛指紀功德的刻石。
祭祀用的犧牲。
1.供祭祀用的豬。語本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:“吾牲牷肥腯。” 孔穎達 疏引 服虔 曰:“牛羊曰肥,豕曰腯。” 宋 陸游 《賽神曲》:“大餅如槃牲腯肥,再拜獻神神不違。”2.謂祭牲肥腴。 清 惲敬 《新喻縣文昌宮碑銘》:“是日肇祀於新宮,牲腯酒馨,旌旄從風。”
古代烹祭牲用的大鍋。
陝北 民間祭神用的牲畜。
祭禮或賓禮只用一種牲畜。《左傳·襄公九年》:“祈以幣更,賓以特牲。” 楊伯峻 注:“款待貴賓,只用一種牲畜。一牲曰特。”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大夫舉以特牲,祀以少牢。” 韋昭 注:“特牲,豕也。”《晉書·王祥傳》:“著遺令訓子孫曰:家人大小不須送喪,大小祥設特牲,無違余命。”《禮記·郊特牲》 唐 陸德明 題解:“郊者,祭天之名,用一牛,故曰特牲。”
殺牲歃血以結盟。語本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涖牲曰盟。” 孔穎達 疏:“涖,臨也。臨牲者盟所用也。盟者殺牲歃血誓於神也。” 漢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王道》:“追古貴信,結言而已,不至用牲盟而後成約。” 清 余懷 《板橋雜記·軼事》:“盟於 眉樓 , 則梁 作盟文甚奇,末云:‘牲盟不如臂盟,臂盟不如心盟。’”
為某種用途所飼養的家畜;尤指菜畜、奶牛和役畜
犧牲和幣帛。古代用以祀日月星辰、社稷、五嶽等。後泛指一般祭祀供品。
1.祭祀用的犧牲和禮器。 2.指盛牲的禮器。
1.古代用作祭品的五種動物。即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雞。《左傳·昭公十一年》:“五牲不相為用。” 杜預 注:“五牲: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雞。”《大戴禮記·曾子天圓》:“成五穀之名,序五牲之先後貴賤。” 北魏 酈道元 《水經注·洛水》:“帝游 洛水 之上,見大魚,殺五牲以醮之。”2.指麋、鹿、麏、狼、兔。《左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為六畜、五牲、三犧,以奉五味。” 杜預 注:“麋、鹿、麏、狼、兔。”
猶犧牲。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昔 平王 東遷,吾七姓從王,牲用備具,王賴之,而賜之騂旄之盟。” 楊伯峻 注:“牲用為一詞,義猶犧牲。”參見“ 犧牲 ”。
1.指牛、馬、羊、雞、狗、豬等六畜。《左傳·桓公六年》:“不以畜牲,不以器幣。” 杜預 注:“畜牲,六畜。”2.詈詞。謂行同禽獸的人。 賀敬之 丁毅 等《白毛女》第五幕第三場:“他犯的霸占財產、逼死人命、強姦民女的罪,在新社會法律上絕對不能容許,這是一種畜牲的行為。” 郭澄清 《大刀記》第九章:“當她‘送’出角門兒以後,望見偽軍們朝西走遠了,這才咬著牙悄聲罵道:‘這些披著人皮的畜牲!’”
所獻贈的生的牛羊豕。語本《左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唯是脯資餼牽竭矣。” 杜預 注:“生曰餼。”《新五代史·雜傳五·孔循》:“ 循 持兩端,遣迎 明宗 於北門,迎 莊宗 於西門,供帳牲餼,其禮如一。” 宋 周密 《武林舊事·人使到闕》:“北使到闕,先遣伴使賜御筵於 赤岸 之 班荊館 ……明日賜牲餼,折博生羅十匹,綾十匹,絹布各二匹。”《宋史·樂志十二》:“牲餼粢盛,俎簋鉶籩。”
小羊和雁。
古代祭祀中有關準備犧牲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