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同“滾滾”。指陰陽二氣混沌未分、純樸未散的狀態。 2.渾濁。指水、空氣等含有雜質,不清潔。亦比喻社會環境的陰暗、骯髒。 3.混雜貌。 4.指無分別、不分明貌。 5.糊裡糊塗,無知無識。 6.苟且度日。 7.無業游民;流氓。 8.波浪聲。參見“混混沌沌”。 9.同“滾滾”。水奔流不絕貌。 10.用以形容連續不斷。
無知無識,糊裡糊塗。
見“ 混混沌沌 ”。
水流洶湧貌。比喻連續不斷。
迷糊不清的樣子,模糊一片,不分明。
混雜;攙雜。
渾圓。
攪在一起;糾纏。
兩種以上的樹木交錯地生長在一起
混雜不分。《韓非子·亡徵》:“外內混通,男女無別。” 范文瀾 蔡美彪 等《中國通史》第三編第二章第四節:“ 魏孝文帝 太和 八年(公元484年)以前, 魏國 賦稅制是九品戶混通,每戶出帛二匹,絮二斤,絲一斤,粟二十石,又調外帛一匹二丈。”
1.模糊,看不清 2.蒙昧,不開化。又作混芒
作偽矇混。
謂自然之氣迷濛混沌。
1.混合攙雜 2.混亂,沒條理
將本質上不同的人或事物同等看待
混淆
〈方〉即土棍,地痞
宋 代天下士人,不限有無學籍,皆得赴試本經,一場中者入上庠,稱為“混補”。參閱 宋 趙昇 《朝野類要·舉業》。
混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