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獸尾毛。 唐 陸龜蒙 《襲美先輩以龜蒙所獻五百言既蒙見和復示榮唱》:“大可罩山嶽,微堪析毫氂。”2.同“ 毫釐 ”。喻極細微。《漢書·郊祀志下》:“曠日經年,靡有毫氂之驗。”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疾謬》:“故毫氂之失,有千里之差。”參見“ 毫釐 ”。《南齊書·文學傳·祖沖之》:“親量圭尺,躬察儀漏,目盡毫氂。”參見“ 毫釐 ”。
見“ 犛靬 ”。
指旄牛身上的長毛。
以犛牛尾為飾的旗。
猶毫釐。 形容微細。氂,通“ 釐 ”。《三國志·吳志·華覈傳》:“毖挹清露,沐浴凱風,效無絲氂,負闕山崇。”
喻極細微之物。 語本《列子·湯問》:“ 昌 ( 紀昌 )以氂懸虱於牖,南面而望之。旬日之間,浸大也。” 清 錢謙益 《眼鏡篇》:“蠅頭躉尾如兒拳,氂虱豈必非輪懸。”
以毛做成的帽帶。 古時大臣犯罪時用之,以示自請罪譴。
1.獸毛。2.同“毛釐”。
馬尾。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割而舍之,鏌邪不斷肉;執而不釋,馬氂截玉。” 高誘 註:“氂,馬尾也。”
一毫一厘。形容極少的數量。豪,通“ 毫 ”。氂,通“ 釐 ”。《禮記·經解》:“差若豪氂,繆以千里。”《漢書·律曆志上》:“度長短者不失豪氂,量多少者不失圭撮,權輕重者不失黍絫。” 顏師古 注引 孟康 曰:“豪,兔豪也。十豪為氂。” 唐 杜牧 《和野人殷潛之題籌筆驛十四韻》:“艱難同草創,得失計豪氂。”參見“ 豪釐 ”。
亦作“ 犛軒 ”。古國名。
產於西藏的一種大型的野牛或家畜牛;在其背部有短而光滑的毛,在其胸部、體側、四肢和尾部則有長而捲曲的毛。野牛的毛色黑褐,肩高可達2米,體重可達600公斤
見“ 白冠釐纓 ”。
見“ 豪末不掇,將成斧柯 ”。
謂極細微之差錯,結果將造成很大的錯誤。豪,通“ 毫 ”。《晉書·陶侃傳》:“然某等區區,實恐理失於內,事敗於外,豪氂之差,將致千里,使 荊 蠻乖離,西嵎不守,脣亡齒寒,侵逼無限也。”
同“ 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 ”。氂,亦作“ 釐 ”。《魏書·樂志》:“但氣有盈虛,黍有巨細,差之毫氂,失之千里。”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:“此乃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” 元 高文秀 《襄陽會》第一折:“俺父親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掉在壕裏,簽了大腿。”《玉嬌梨》第十二回:“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,一著不到,滿盤從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