敲梆子巡夜。亦喻戰事,戰亂。《易·繫辭下》:“重門擊柝,以待暴客。” 晉 葛洪 《抱朴子·詰鮑》:“重門有擊柝之警,治戎遏暴客之變。” 唐 杜甫 《暮歸》詩:“霜黃碧梧白鶴棲,城上擊柝復烏啼。”《宋朝事實類苑·官政治績·張乖崖一》引 宋 沉括 《夢溪筆談》:“時賊鋒方斂,紀綱過肅, 蜀 民尚懷擊柝之惴。” 明 高啟 《中秋翫月張校理宅得南字》詩:“關山幾處未解兵,擊柝不寐愁丁男。” 郭沫若 《喀爾美蘿姑娘》:“市頭的電燈發出蒼黃的冷光,擊柝的聲音三下,電車早已停了。”
打更的梆子藏而不用,表示世道太平,無須警戒。
指鄉里巡查警戒人員。
邊地軍營巡夜打更的梆子聲。
1.城上巡夜敲的木梆。 明 王問 《贈吳之山》詩:“城柝聲聲夜未央,江雲初散水風涼。”2.借指防範。 清 陳夢雷 《絕交書》:“所喜者年兄已乃心王室,意在見功,事蔑不濟。而彼時 耿 逆猜忌方深,城柝嚴密,片紙隻字,不能相通。”
警夜時敲擊以報更的木梆。 唐 蘇頲 《奉和聖制登太行山中言志應制》:“曉巖中警柝,春事下蒐田。” 宋 彭龜年 《壽張京尹》詩:“三年尹王都,警柝清夜眠。” 明 梁儲 《勸止臨幸疏》:“而直廬拱衛官軍萬餘,警柝之聲,夜以達旦。”
霜夜的擊柝聲。
指擊柝巡夜。
敲擊梆子使發聲。常用以巡夜和聚眾。
廢巡更。
即刁斗。軍用銅器,三足一柄,白天用以燒飯,夜晚用以打更
1.擊柝。柝,巡夜報更的木梆。 2.鼓聲和柝聲。
巡夜的梆聲。
柝,舊時警夜報更時所敲的梆子。因其形似虎,故名。
分家,分居。
象聲詞。
停止擊柝。謂太平無事,不須警戒。
小鼓和木梆。軍中用於打更巡夜。
巡夜和汲水。泛指勞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