鞭打;驅使
原指迅速討伐,後來泛指征討
作踐,糟蹋。 宋 楊萬里 《問塗有日戲題郡圃》詩:“今年郡圃放遊人,懊惱遊人作撻春。”
鞭打處罰。
拷打。
見“ 扭搭 ”。
用鞭和竹板子打。
亦作“觵撻”。謂古代祭祀時失禮之罰則。
撻辱。
撻辱,凌辱。
鞭打。
拷打。《東觀漢記·左雄傳》:“ 劉據 為大司農,以職事被譴,召詣尚書,將加箠撻。” 宋 施彥執 《北窗炙輠》卷上:“今之教子者,都不喻以道理,但箠撻之。”《醒世恆言·白玉娘忍苦成夫》:“妾以誠心告君,如何反告主人,幾遭箠撻!” 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我歿之後,汝叔母失汝祖母歡,恆非理見箠撻,汝叔母雖順受不辭,然心懷怨毒。”
鞭打侮辱。
舊時腰帶下插的垂頭。根據官階高下,分別以金玉犀銀銅鐵為飾。 五代 馬縞 《中華古今注·文武品階腰帶》:“ 高祖 三品已上,以金為銙,服緑,庶人以鐵為銙,服白,白下捶垂頭,而取順合,呼撻尾。” 宋 王鞏 《王氏談錄·唐時金帶》:“公言 李防 給事有一金帶, 唐 之製作,撻尾刻雲:‘ 龍朔 某年, 紫宸殿 宣賜 鄭畋 。’”
打通。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辛亥革命·王天縱》:“連線 秦豫 重要函電,謂和議破裂,著 縱 即日率師撻通 宛洛 孔道,以開南軍援 陝 北伐之路。”
在市朝中受到鞭打之罰。謂在大庭廣眾中受到羞辱。語出《書·說命下》:“子弗克俾厥後惟 堯 舜 ,其心槐恥。若撻於市。” 宋 周必大 《謝吏部侍郎表》:“肺腑抱履冰之懼,面顏形撻市之羞。” 清 黃宗羲 《黃醒泉府君傳》:“使民不遊學堂,與撻市同。”
斬殺與鞭撻。 借指用刑法鎮壓。
跳躂,蹦跳。
見“ 扢搭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