崩塌
倒塌。 《水滸傳》第一○八回:“軍士爭先上橋,登時把橋擠踏得傾圮下來。” 明 張居正 《處士方田李公行狀》:“道路橋樑傾圮,輒捐貲為修葺。”《清史稿·災異志三》:“﹝ 乾隆 ﹞十三年四月初五日, 清河 大風雨,民舍傾圮無數。” 巴金 《還魂草》:“另外的兩三家被揭去了屋瓦,剩著半傾圮的木架子。”
墮落;敗壞
見“ 圮缺 ”。
地面塌陷而形成的低洼。
倒塌;毀壞。
中途衰敗。
毀壞;廢弛;坍塌。
國土侵削,國家傾覆。
壅塞。
敗壞,毀壞。
指難於通行的地方。
見“ 窮否 ”。
亦作“圯闕”。傾毀,殘缺。 宋 蘇轍 《東軒記》:“歲十二月,乃克支其欹斜,補其圮缺,闢聽事堂之東為軒。” 宋 葉適 《治勢上》:“向之衰敗、圮闕者二百餘年,英武之君、忠智之臣,圖回收取,不能什一。”
毀棄;荒廢。 唐 劉禹錫 《奏記丞相府論學事》:“今之膠庠,不聞絃歌,而室廬圮廢,生徒衰少。” 宋 宋敏求 《春明退朝錄》卷中:“ 唐 曲江 , 開元 天寶 中旁有殿宇, 安 史 亂後盡圮廢。” 明 李東陽 《新修平陽府城記》:“ 平陽城 ,國朝 洪武 三年都督 馮公 某所建也,歷百有餘年,日益圮廢。” 清 劉獻廷 《廣陽雜記》卷二:“ 寧夏城 北二里許,有 海寶塔 ,古道場也,圮廢久矣。”
倒塌崩壞。
1.毀傷。 《後漢書·文苑傳上·崔琦》:“ 晉國 之難,禍起於 麗 。惟家之索,牝雞之晨。專權擅愛,顯己蔽人。陵長閒舊,圮剝至親。”《陳書·高祖紀下》:“ 梁氏 以圮剝荐臻,歷運在極,欽若天應,以命於 霸先 。”2.毀壞剝蝕。 明 李東陽 《重修宿松縣廟學記》:“學舊在縣治東南百武許,僻隘圮剝,為流潦所壞。”《清史稿·禮志三》:“﹝ 康熙 ﹞三十八年,復南巡,見 明太祖 陵圮剝,詔依 周 封 杞 宋 例,授 明 裔一官,俾世守弗替。”
坍塌毀壞。
毀壞;倒塌。《續資治通鑑·宋真宗鹹平三年》:“今 江 、 淮 諸郡,大患有三:城池墮圮,一也。” 清 褚人穫 《堅瓠十集·檄霸王》:“七廟墮圮,萬姓屠原。”
1.毀滅;斷絕,隔絕。2.謂哀痛欲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