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義
三國演義
全稱《三國志通俗演義》。長篇小說。元末明初羅貫中作。根據有關史書、平話、戲曲和民間傳說加工創作而成。原書二十四卷,二百四十則。清初毛宗崗加以修訂,合併為一百二十回。主要寫魏、蜀、吳三個統治集團間的鬥爭,具有鮮明的“擁劉(備)反曹(操)”傾向,宣揚封建正統觀念與仁義道德,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,如諸葛亮、曹操、劉備、關羽、張飛、孫權、周瑜等。文字則用淺近的文言,結構宏大,尤善於表現戰爭場面。為中國古代優秀長篇小說之一。
三民主義
孫中山 提出的 中國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綱領,即民族主義、民權主義、民生主義。民族主義是推翻滿族政府,恢復漢族政權;民權主義是建立民國;民生主義是平均地權。後來在 俄國 十月革命的影響和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,制定了聯 俄 、聯共、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,並於一九二四年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。民族主義是反對帝國主義,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;民權主義是建立為一般平民所共有、非少數人所得而私的民主政治;民生主義是平均地權,節制資本。
新三民主義
指 孫中山 在1924年《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》中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。即對外反對帝國主義,對內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主義;建立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的民權主義和平均地權、節制資本,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民生主義。這時期的三民主義以聯 俄 、聯共、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為其實質,也稱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。 毛澤東 《紀念孫中山先生》:“紀念他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,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的豐功偉績。”
三月三日義興李明府後亭泛舟(一作劉長卿詩)
[作者] 皇甫冉 [朝代] 唐代江南煙景復如何,聞道新亭更可過。處處藝蘭春浦綠,萋萋藉草遠山多。壺觴須就陶彭澤,時俗猶傳晉永和。更使輕橈徐轉去,微風落日水增波。
題取經詩(載《翻譯名義集》,雲唐義淨三藏作)
[作者] 無名氏 [朝代] 唐代晉宋齊梁唐代間,高僧求法離長安。去人成百歸無十,後者安知前者難。路遠碧天唯冷結,沙河遮日力疲殫。後賢如未諳斯旨,往往將經容易看。
入奏行,贈西山檢察使竇侍御
[作者] 杜甫...,鳳之雛。年未三十忠義俱,骨鯁絕代無。炯如一段清冰出萬壑,置在迎風寒露之玉壺。蔗漿歸廚金碗凍,洗滌煩熱足以寧君軀。政用疏通合典則,戚聯豪貴耽文儒。兵革未息人未蘇,天子亦念西南隅。吐蕃憑陵氣頗粗,竇氏檢察應時須。運糧繩橋壯士喜,斬木火井
戰城南
[作者] 何承天...。仗大順,應三靈,義之所感士忘生。長劍擊,繁弱鳴,飛鏑炫晃亂奔星。虎騎躍,華眊鏇,朱火延起騰飛煙。驍雄斬,高旗搴,長角浮叫響清天。夷群寇,殪逆徒,餘黎落惠詠來蘇。奏愷樂,歸皇都,班爵獻俘邦國娛。
正氣歌
[作者] 文天祥...,天柱賴以尊。三綱實系命,道義為之根。嗟予遘陽九,隸也實不力。楚囚纓其冠,傳車送窮北。鼎鑊甘如飴,求之不可得。陰房闐鬼火,春院閉天黑。牛驥同一皂,雞棲鳳凰食。一朝蒙霧露,分作溝中瘠。如此再寒暑,百癘自辟易。哀哉沮洳場,為我安樂國。豈有他繆
治安策
[作者] 賈誼...。故乃孩子提有識,三公、三少固明孝仁禮義以道習之,逐去邪人,不使見惡行。於是皆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,使與太子居處出入。故太子乃生而見正事,聞正言,行正道,左右前後皆正人也。夫習與正人居之,不能毋正,猶生長於齊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