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mi-lu] 亦稱四不像。中國著名的特產動物,但野生的早已滅絕,現存者都是北京南苑皇家獵苑的孑遺,特徵是尾特別長,眉杈特別發達,形成主杈模樣麋鹿滿之。--《墨子.公輸》取其麇鹿。--《左傳.僖公三十三年》
雄鹿的幼角
雄鹿的角。亦指為阻止敵軍前進而設定的樹枝、荊棘之類的障礙物
1.馴養的鹿。 唐 方乾 《題法華寺絕頂禪家壁》詩:“馴鹿不知誰結侶,野禽多是自呼名。”《西遊記》第六六回:“幽含如訴語,馴鹿近人行。”2.鹿的一種。一般肩高一米餘,雌雄都有長角,蹄寬大,尾極短,善游泳,性較溫和。人類馴養已有千餘年歷史。俗亦稱“ 四不像 ”。
1.喻群雄並起,爭奪天下 2.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--《史記.淮陰侯列傳》
用樹木設定的形似鹿角的障礙物。分為樹枝類與樹幹類兩種。前者主要用於防步兵。後者主要用於防坦克。設定時可用有刺鐵絲、手榴彈和地雷予以加強
屬於鹿科的一種大型反芻動物,棲居加拿大和北部美國的森林地區,與歐洲駝鹿近緣,但較大,突起的肩部約高七英尺,體重常超過一千磅,形狀醜陋,四肢長,尾短,頭大,上唇厚而下垂,角呈寬掌形,有很多小尖
1.馬和鹿。 漢 陸賈 《新語·辨惑》:“夫馬鹿之異形,眾人所知也。” 唐 古之奇 《秦人謠》:“上下一相蒙,馬鹿遂顛倒。”《新唐書·元稹傳》:“彼 趙高 ,刑餘之人,傅之以殘忍戕賊之術,日恣睢,天下之人未盡愚,而 亥 不能分馬鹿矣。”2.鹿的一種。體長,肩高,耳大,有如小馬,故稱馬鹿。雄的有角,最多生八叉。毛色夏季赤褐色,冬季灰褐色,臀部灰白色。我國多產於 東北 、 內蒙 、 西藏 等地。毛皮可做褥墊或製革,肉供食用,鹿茸入葯。 沉凱 《古瑪河春曉》第五章:“離他不到二十步遠的水邊,站著一頭肥壯的馬鹿,搖晃著一對美的盤杈大角。”參閱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獸二·鹿》。3.梵語Mahallaka的日語譯音。無知,愚蠢。日語亦用以罵人,謂笨蛋;混蛋。《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·勸同鄉父老遣子弟航洋遊學書》:“教者馬鹿,學者亦馬鹿。” 瞿秋白 《亂彈·小白龍》:“如此之愛國主義,如此之國家主義,如此之馬鹿。” 周立波 《暴風驟雨》第一部九:“‘馬鹿!’留一撮撮小鬍子的 森田 ,也踱出來,站在一邊,瞪著眼睛,幫著 韓老六 斥罵 郭全海 。”
船的桅桿上絞動帆的裝置。
漢 華佗 所創五禽戲之一。
鹿形花紋。
遼 代刻有鹿紋的酒器。用以祭天。《遼史·穆宗紀下》:“ 應歷 十八年三月,造大酒器,刻為鹿文,名曰‘鹿甒’,貯酒以祭天。”
雄鹿。
亦作“ 鹿挺 ”。《左傳·文公十七年》:“小國之事大國也,德,則其人也;不德,則其鹿也。鋌而走險,急何能擇!”後以“鹿鋌”比喻為赴險犯難。 清 顧炎武 《答徐甥公肅書》:“強者鹿鋌,弱者雉經。” 清 昭槤 《嘯亭雜錄·穆富二將》:“ 川 楚 教匪竊發,鹿挺獸駭,蔓延三省。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義清方檔案·清吏條陳》:“不速作轉計,鹿鋌魚爛,即在目前。”
像鹿那樣跳躍著迅跑。
粗陋的鞋子。
生角的鹿。多指雄鹿。
1.鹿的胎。 唐 皮日休 《送潤卿博士還華陽》詩:“仙市鹿胎如錦嫩,陰宮燕肉似酥肥。” 唐 馮贄 《雲仙雜記·魚喜鹿胎香》:“太守詢之,曰:‘魚喜鹿胎之香,適散懸者,乃此物也。’”2.指鹿胎弁。 唐 楊巨源 《見薛侍御戴不損裹帽子因贈》詩:“已見籠蟬翼,無因映鹿胎。” 唐 陸龜蒙 《奉和襲美夏景無事因懷章來二上人次韻》:“高杉自欲生龍腦,小弁誰能寄鹿胎?”參閱《舊唐書·輿服志》。3.蔥的別名。見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菜一·蔥》。
1.古代的一種小車。《太平御覽》卷七七五引 漢 應劭 《風俗通》:“鹿車,窄小裁容一鹿也。” 宋 陸游 《送子坦赴鹽官縣市征》詩:“游山尚有平生意,試為閒尋一鹿車。” 王闓運 《皇朝追贈總督銜調任山西巡撫湖北巡撫諡文節常公神道碑》:“夫人同縣 劉氏 ,孝敬夙聞,貧修鹿車之敬,貴習紘綖之禮。”2.鹿拉的車子。《南史·東夷傳·扶桑》:“有馬車、牛車、鹿車。國人養鹿如中國畜牛。” 清 魏源 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 使犬部 在 混同江 以南,其海近 朝鮮 ; 使鹿 諸部在 混同江 以北,其海近 鄂羅斯 。故 朝鮮 亦有獒站,而 鄂羅斯 亦有鹿車。”3.佛教語。三車之一。以鹿車喻緣覺乘(中乘)。《法華經·譬喻品》:“如彼諸子,為求鹿車,出於火宅。” 李白 《僧伽歌》“有時與我論三車” 清 王琦 注:“三車,謂羊車、鹿車、牛車也……當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,三車之所載有多寡,喻三乘諸賢聖道力之淺深耳。”參見“ 三車 ”、“ 三乘 ”。
1.拉著鹿。 2.猶逐鹿。喻群雄爭奪天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