猶餘響。 南朝 宋 何承天 《朱路篇》:“逸韻騰天路,穨響結城阿。”
形跡和聲音。
猶馳聲。
謂繼承前人的事業,如回響聲。多用於詩文方面。《文選·沉約<宋書·謝靈運傳論>》:“若夫 平子 艷發,文以情變,絶唱高蹤,久無嗣響。” 張銑 注:“艷,美也。言 張平子 文章之美,無能繼其音響。” 清 陳廷焯 《白雨齋詞話》卷五:“ 子薪 年逾四十,始習倚聲,學力未充,而才氣甚旺,使天假之年,未始不可為 迦陵 嗣響。” 況周頤 《蕙風詞話續編》卷一:“詩餘者,古詩之苗裔也。語其正則 南唐 二主為之祖,至 漱玉 、 淮海 而極盛, 高 史 其嗣響也。”
一種樂器,原是用繩連線兩片貝殼形的木片,套在拇指和食指上演奏。現改用木柄裝置,搖動發聲
1.失傳的技藝、學問等 2.嵇琴絕響。——《晉書·嵇康傳論》
猶灘聲。
響拓。榻,用同“ 搨 ”。
蚊蟲集飛發出的聲音。
古磬類打擊樂器。由十六枚大小相同、厚薄不一的長方鐵片組成,分兩排懸於架上。用小鐵槌擊奏,聲音清濁不等。創始於 南朝 梁 ,為 隋 唐 燕樂中常用樂器。
1.奇怪的響聲。 2.非常響亮。
回響;應答。
猶連聲。
見“ 響璫璫 ”。
1.亦作“景嚮”。亦作“景鄉”。如影隨形,如回響聲。 2.影子與迴響。比喻無根據的、傳聞的、不可捉摸或牽強附會的。
指名聲相當,比配。
樂器名。
亦作“泛響”。指一般的影響不大的作品。
通過使手指摩擦而產生短促而響亮的響聲。在無聊的時候、靈感突現、靈機一動、猛然醒悟、引人注意的時候人會做這一動作。
谷中迴響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