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·先進》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 沂 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”後以“詠雩”指吟詩作賦。
祈雨祭神。
古代祈雨的祭祀。
春秋 時 魯國 南城門。《左傳·莊公十年》:“﹝ 公子偃 ﹞自 雩門 竊出,蒙皋比而先犯之。” 杜預 注:“ 雩門 , 魯 南城門。” 清 顧炎武 《酬歸戴王潘四子韭溪草堂聯句見懷二十韻》:“飄颻過東 楚 、浩蕩適 三齊 ,息足 雩門 下,停車 汶水 西。”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 沂 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”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:“浴乎 沂水 之上,風涼於舞雩之下,歌詠先王之道而歸夫子之門。”後即借“風雩”表示不願仕宦之志。
祈雨的高台。
古時祈雨所設的高台。
為祈雨行祭而向百姓收取的所需財用。
禱雨。
亦作“ 雩宗 ”。祭水旱之神的壇。
祭祀祈雨。兌,通“ 説 ”。
猶雩祭。
泉名。在 山東省 諸城市 西南 常山 上。 宋 熙寧 八年, 蘇軾 守 密州 ,禱雨於此而應,故名。 宋 蘇軾 《雩泉記》:“廟門之西南十五步,有泉汪洋折鏇如車輪……作亭於其上,而名之曰 雩泉 。” 宋 蘇軾 《留別雩泉》詩:“舉酒屬 雩泉 ,白髮日夜新。何時泉中天,復照泉上人。”《嘉慶重修一統志·青州府一·山川》:“ 常山 :在 諸城縣 南二十里…… 蘇軾 禱雨於此,名曰 雩泉 ,因搆亭其上,作《雩泉記》。”
年終祭神。亦泛指祭神。 清 黃宗羲 《<樂府廣序>序》:“取 漢 魏 六朝 有唐 之樂府及詩分為三集……其郊祀、廟祀、明堂、封禪、雩蠟為頌。”
古代求雨的祭祀。
見“ 雩禜 ”。
祭祀雨神。
為祈雨而祭祀。
古代夏季為求雨而舉行的祭祀。
古求雨祭名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仲夏之月﹞大雩帝,用盛樂。” 鄭玄 注:“雩,吁嗟求雨之祭也。”《公羊傳·桓公五年》:“大雩者何?旱祭也。”《漢書·五行志中之上》:“其夏旱雩祀,謂之大雩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