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受驚而逃。
1.逃跑的門路。 2.因災荒等而逃出家門。評劇《鍘閣老》第一場:“你父言說要逃門在外,不知你姐妹心意如何?”
哀號而逃。
猶逃酒。
避離塵俗;避世。 明 袁宗道 《是日登寺樓甚幽諸公擬借為社遂各施買酒餘錢付僧葺窗檻並志》詩:“無處堪逃俗,高樓遠市廛。”
逃回,逃歸。
見“ 逃遁 ”。
偷偷逃走
指因躲避兵亂、匪患等災禍而逃往他處。
1.逃往另一地 2.逃往另一國家
戰國 時 齊 於陵仲子 居 楚 , 楚王 聞其賢,欲聘為相, 仲子 不從,偕妻逃去,與人灌園為生。見 漢 劉向 《列女傳·楚於陵妻》、 晉 皇甫謐 《高士傳·陳仲子》。後因以為不仕之典。
犯人逃亡,尚未被抓到
藉故逃避。
逃避催征賦稅。
辭爵不受。
逃避隱藏。
乘人不備而逃跑。
逃脫;逃走。
逃避刑罰。《左傳·定公十四年》:“二君有治,臣奸旗鼓。不敏於君之行前,不敢逃刑,敢歸死。” 北周 庾信 《燕射歌辭·商調曲一》:“忠其敬事,有罪不逃刑。” 清 邵廷采 《刑律略》:“今 元慶 不忘仇,不逃刑,服孝死義。”
猶逃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