留下的足跡。比喻先人制訂的法規。
謂頻頻地踏地。
猶陳跡。
1.徘徊不前 2.用腳踏地
徘徊不前。引申為覬覦、窺伺。
徘徊不前。
猶躑躅。
1.車輪輾過之痕跡。 2.喻法則,規範。 3.指舊軌故跡。
猶言獨自徘徊。
徘徊。 宋 無名氏 《異聞總錄》卷一:“其人並留絛繫羊,語 王 曰:‘羊稍躅躑,謹固勿失。’遂攜錢之邑。及歸,過 王 ,惟絛存焉。” 清 陳夢雷 《華嚴嶺》詩:“僕馬俱已疲,停鞍聊躅躑。” 清 鄒容 《革命軍》第二章:“拖辮髮,著胡服,躅躑而行於 倫敦 之市。”
指前賢的蹤跡。
徘徊不前。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猛虎之猶豫,不若蜂蠆之致螫;騏驥之跼躅,不如駑馬之安步。”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:“跼,一作‘蹢’也。”按,蹢,同“ 躑 ”。
1.猶捷足。 2.逸跡;遺蹤。
前人的遺範。 南朝 宋 謝靈運 《撰征賦》:“欽 仲舒 之睟容,遵縫掖於前躅。” 唐 劉禹錫 《登司馬錯故城》詩:“登臨值蕭辰,周覽壯前躅。” 清 龔自珍 《為家大人丙辰同年祭江西巡撫陽湖吳公文》:“曰承前躅之養癰兮,丁南 贛 之多盜。”
猶遊蹤。
高雅的行跡。
亦作“逈躅”。指高卓的行跡。
1.崇高的品行。 2.指有崇高品行的人。 3.指歸隱。 4.健步。 5.比喻雄健豪邁的藝術風格。 6.比喻藝術風格雄健豪邁的詩文作品。
躅:足跡,引申為行為,品行。品德高尚而年紀高邁。
喜歡混跡於高人之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