碑下的龜形石座。
1.盤腿端坐。 2.見“趺座”。
山腳。
指舊時婦女的小腳。
碑座。
放置物件的座架。
指佛像底坐。
1.“結跏趺坐”的略稱。佛教中修禪者的坐法:兩足交叉置於左右股上,稱“全跏坐”。或單以左足押在右股上,或單以右足押在左股上,叫“半跏坐”。據佛經說,跏趺可以減少妄念,集中思想。 2.泛指靜坐,端坐。
指兩足。
指過佛教徒的生活。
指腳。
曲著腿,翹起腳。
亦作“ 趺坐 ”。碑刻等的底座。 北魏 楊衒之 《洛陽伽藍記·昭儀尼寺》:“趺坐上銘雲:‘ 晉 泰始 二年五月十五日侍中中書監 荀勗 造。’” 明 宋濂 《莆田林氏重建先祠記》:“於是列為神版者五,高四尺,博一尺有八寸,下設趺座,用粉塗而元書之。” 明 謝肇淛 《五雜俎·地部二》:“此石既非山中所產,又非尋常勒字之石,上有芝蓋,下有趺坐,儼然成具,非未刻之石也。”
即蓮座。 佛教徒打坐修行的座子四周綴有蓮花,故名。借指修行。
雙足交迭而坐。
見“ 絳跗 ”。
腳背和踝骨。指趺坐。《法苑珠林》卷二十:“ 永明 七年二月八日,於西第在內堂法會,見佛從東來,威容顯曜, 文宣 望身頂禮,因而侍立,自覺已冠裁,及趺踝,佛俛而微笑。”參見“ 趺坐 ”。
盤膝。 左足背放在右腿上,右足背放在左腿上。 宋 惠洪 《焦山贈僧》詩之二:“倚蒲趺足坐,擁衲蓋頭眠。” 宋 洪邁 《夷堅支志景·觀音二贊》:“年至六十,晏無病苦,趺足而化。”《七國春秋平話》卷中:“先生上帳坐定,趺足捻髯,目視 樂毅 。”
僧人趺坐。趺坐,佛教修禪者雙足交迭而坐。
佛教語。 謂僧尼趺坐誦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