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猶紅顏。指美色。 戰國 楚 宋玉 《笛賦》:“延長頸,奮玉身,摛朱脣,曜皓齒,頳顏臻,玉貌起。” 2. 因羞愧或酒醉而臉紅。 唐 韓愈 《朝歸》詩:“顧影聽其聲,赬顏汗漸背。” 明 袁宏道 《答徐見可太府書》之二:“而橫遭長者之施,赬顏甚矣。” 清 洪昇 《長生殿·見月》:“就是赬顏微怒,淚眼慵抬,便千金何處買。” 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鳳仙》:“酣睡未醒,酒氣猶芳,頳顏醉態,傾絶人寰。”
亦作“頳柯”。紅色的枝條。
指朱草。一種紅色的草,古以為祥瑞之物。
紅與白。謂色彩繽紛。
深赤色。
落葉灌木。葉大花艷,色紅如火,可供觀賞。又名貞桐花、百日紅、狀元紅。 宋 陸游 《思政堂東軒偶題》詩:“喚起十年 閩 嶺夢,赬桐花畔見紅蕉。”自注:“赬桐, 嘉州 謂之百日紅。” 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木二·海桐》﹝集解﹞引 陳翥 《桐譜》:“赬桐,身青,葉圓大而長。高三四尺,便有花成朶而繁,紅色如火,為夏秋榮觀。”
指太陽。
因發怒而臉紅。
1.古代某些少數民族以赤色塗臉,謂之“赬面”。 2.指赤紅色的臉膛。 3.因羞慚而臉紅。
亦作“頳膚”。指赤色的外皮或表層。
同“ 魴魚頳尾 ”。 宋 岳珂 《百韻詩》:“吏貪無鼠碩,民佚異魴赬。”
喻荔枝、柿子一類紅色圓形果實。
1.亦作“頳顏”。 2.因羞愧或酒醉而臉紅。
古代喪禮用以套屍體下半部的紅色袋子。
亦作“頳壤”。紅土。古代用以塗飾牆壁。
亦作“頳然”。羞愧臉紅貌。
亦作“頳文”。絢麗的花紋。
玄衣赤裳,古代的一種禮服。
肩頭因負擔重物而發紅。
因羞怒而變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