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亦作“諡典”。贈謚的儀節。 南朝 宋 顏延之 《陶徵士誄》:“有合謚典,無愆前志,詢諸友好,宜謚曰 靖節徵士 。” 明 鹿善繼 《請謚揭》:“今諡典集議,職何敢私避以遏先德,謹陳崖略,恭候大君子公評。”《清史稿·禮志六》:“ 乾隆 四十一年,定 明 代殉國諸臣,既邀諡典,並許入祠。”2.諡法。 宋 樓鑰 《成恭皇后改謚議》:“謹攷之諡典曰:‘夙夜警戒曰成;謙而好禮曰恭。’”參見“ 謚法 ”。
褒美的諡號。
亦作“諡策”。即謚冊。
含貶義的諡號。引申指污衊之詞。
諡號。古代帝王、貴族、大臣等死後將葬,按其生前事跡給予寓意褒貶的稱號。
1.見“顯諡”。 2.昭彰帝王貴族大臣生前事跡的稱號。
1.評定諡號的法則。上古有號無謚,周初始制諡法,至秦廢。 2.稱號。
亦作“諡冊”。指刻有為帝後上謚詔書的簡冊。《魏書·術藝傳·江式》:“以書 文昭太后 尊號諡冊,特除奉朝請,仍符節令。” 唐 顏真卿 《元陵儀注》:“禮儀使以諡冊跪奠於寶綬之西,又以哀冊跪奠於諡冊之西。”《明史·禮志五》:“ 洪武 元年,追尊四廟諡號,冊寶皆用玉。冊簡長尺二寸,廣一寸二分,厚五分。簡數從文之多寡。聯以金繩,藉以錦褥,覆以紅羅泥金夾帕。冊匣,朱漆鏤金,龍鳳文…… 建文 時,追尊諡冊之典,以革除無考。” 清 顧炎武 《廟號議》:“以至諡冊一頒,天下用為譏笑。”
刻有贈謚制誥的碑石。
亦作“諡名”。諡號。
猶美謚。
古代累述死者生前行跡並以此定謚的文字。
1.見“贈諡”。 2.亦作"贈諡"。
亦作“ 私諡 ”。古時人死後由親屬或門人給予的諡號。
評論其生平事跡,然後賜給諡號。《藝文類聚》卷四○引 晉 張璠 《漢記》:“ 范丹 , 中平 二年卒,三府各遣令史奔弔,累行論謚,僉曰宜為 貞節先生 。會葬二千餘人。”
亦作“諡筆”。謂為贈謚冊書主稿。
具有貶義的諡號,惡謚。《新唐書·宋慶禮傳》:“禮部員外郎 張九齡 申駁曰:‘ 慶禮 國勞臣,在邊垂三十年……其功可推,不當醜謚。’”
亦作“ 議諡 ”。古代帝王或大臣死後,禮官評議其生平事跡,擬具上謚或賜謚的名號請旨定奪,叫“議謚”。
爵位和諡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