邪說遁辭。
佞諂之術。
佞諂險惡。
猶言艱難險阻。
亦作“ 傾陂 ”。謂偏頗不正。《宋書·謝晦傳論》:“降及 大明 ,傾詖愈甚,自非訐竊深私,陵犯密諱,則左降之科,不行於權戚。”《續資治通鑑·宋仁宗嘉祐四年》:“ 淑 詳練朝廷典故,凡有沿革,帝必咨訪。然喜傾詖,故屢為言者所斥。” 清 姚鼐 《南園詩存序》:“君在道衣敝, 和珅 持衣請君易,君卒辭。 和珅 知不可私乾,故治獄無敢傾陂,得伸國法。”
偏邪不正的言論。
邪僻。
偏邪不正的行為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我亦欲正人心,息邪説,距詖行,放淫辭,以承三聖者。” 宋 王安石 《答手詔封還乞罷政事表札子》:“今待辠期年,而法度未能一有所立,風俗未能一有所變。朝廷內外,詖行邪説,乃更多於鄉時。” 清 汪懋麟 《<文廟紀略>序》:“去其淫言詖行、詭怪判道之舉,無非教者。”
謂險詖不正,以私事謁見請託。語本《詩·周南·卷耳序》:“內有進賢之志,而無險詖私謁之心。”《晉書·后妃傳序》:“淫荒挺性,蔑西郊之禮容;婉孌含辭,作南國之奇態。詖謁由斯外入,穢德於是內宣。”《清史稿·后妃傳序》:“二百數十年,壼化肅雍,詖謁蓋寡,內鮮燕溺匹嫡之嫌,外絶權戚蠹國之釁,彬彬盛矣。”
欺騙。
猶詖論。
邪僻不正。
指諂佞奸邪的世俗之論。
昏亂邪惡。
亦作“ 險陂 ”。陰險邪僻。
偏邪不正。 清 王夫之 《尚書引義·說命中二》:“其所挾之知見,則已陷於詖邪而賊道。” 嚴復 《救亡決論》:“詞章不妨放達,故雖極蜃樓海市,惝怳迷離,皆足移情遣意。一及事功,則淫遁詖邪,生於其心,害於其政矣。” 高尚縉 《<萬國演義>序》:“夫鄉曲之徒,不學無術,浸灌於詖邪之議,發生其佚盪之心,其貽害最烈。”
佞辭淫說。
兇惡邪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