指 春秋 衛國 大夫 蘧伯玉 。宋 蘇軾 《李杞寺丞見和前篇復用元韻答之》:“吾年凜凜今幾餘,知非不去慙 衛蘧 。”
見“ 蘧蒢 ”。
傳說中的古帝王名。
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。猶今言旅館。
蘧伯玉 和 寧武子 的並稱。
蘧伯玉 和 寧武子 的並稱。春秋 時 衛國 的大夫,都能根據不同的形勢施展或隱藏自己的才能。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君子哉 蘧伯玉 !邦有道,則仕;邦無道,則可卷而懷之。”《論語·公冶長》:“ 寧武子 ,邦有道,則知;邦無道,則愚。” 晉 袁宏 《三國名臣序贊》:“故 蘧 寧 以之卷舒, 柳下 以之三黜。” 唐 韓愈 孟郊 《遣興聯句》:“ 蘧 寧 知卷舒, 孔 顏 識行藏。” 宋 王禹偁 《公退言懷》詩:“賴有古人蹤跡在,只應 蘧 寧 是吾師。”
1.亦作“蘧篨”。 亦作“蘧除”。用葦或竹編成的粗席。 2.身有殘疾不能俯視的人。 3.諂諛獻媚的人。
菅和蘧。 草名。用以比喻輕賤之物。
1.悠然自得貌。2.高聳貌。
驚喜;驚覺。
春秋 時 衛國 人,名 瑗 。 相傳他“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”,是一個求進甚急並善於改過的賢大夫。見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。《論語·憲問》:“ 蘧伯玉 使人於 孔子 。 孔子 與之坐而問焉,曰:‘夫子何為?’對曰:‘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。’使者出。子曰:‘使乎!使乎!’”《孔子家語·弟子行》:“外寬而內正,自極於隱括之中,直己而不直人,汲汲於仁,以善自終,蓋 蘧伯玉 之行也。”
1. 春秋 時 衛國 大夫 蘧瑗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。後因以“蘧瑗知非”為不斷遷善改過之典。 宋 蘇軾 《次韻曹九章見贈》:“ 蘧瑗 知非我所師,流年已似手中蓍。”2.代指五十歲。 宋 李清照 《<金石錄>後序》:“余自少 陸機 作賦之二年,至過 蘧瑗 知非之兩歲,三十四年之間,憂患得失,何其多也?”參見“ 蘧伯玉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