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“ 瓦瓶 ”。
泛指酒器。
見“ 浄瓶 ”。
1.亦作“ 挈瓶 ”。汲水用的小瓶。比喻才智淺小。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雖有挈缾之知,守不假器,禮也。”《文選·陸機<文賦>》:“患挈瓶之屢空,病昌言之難屬。” 呂延濟 注:“挈瓶,小器也,喻小智之人才思屢空也。” 宋 李曾伯 《代蜀總升大府少卿謝丞相》:“伏念某窺管材疎,挈瓶智小。” 清 黃宗羲 《玄若高公墓志銘》:“老臣以一隅為挈瓶之守,豈知其無益於天下之大數也。”2.謂提瓶汲水。 唐 陳子昂 《感遇》詩之二四:“挈瓶者誰子?姣服當青春。”
指以瓶煎茶,瓶水將沸時,聲音若吹笙。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雖有挈缾之知,守不假器,禮也。 ”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是直用管窺天,用錐指地也,不亦小乎。”“挈缾之知”、“用管窺天”皆謂所見不廣。後因以“缾管”喻見識短淺。 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序志》:“但言不盡意,聖人所難;識在缾管,何能矩矱。”
亦作“ 罌瓶 ”。泛指盛酒器。
見“ 酒瓶 ”。
玉瓶。
僧侶所用的缽盂和錫杖。
五代 時流行的銅製酒器。
指一種注酒之物。
謂瓶沉水底難覓,簪斷難續。比喻男女分離、恩情中斷。 唐 白居易 《井底引銀瓶》詩:“井底引銀缾,銀缾欲上絲繩絶;石上磨玉簪,玉簪欲成中央折。缾沈簪折知奈何?似妾今朝與君別!”缾,一本作“ 瓶 ”。
語本《詩·小雅·蓼莪》:“缾之罄矣,維罍之恥。”罍、缾皆盛水器,罍大而缾小。罍有水而缾已空,謂不能分多予寡。後多用以指因未能盡職而心懷愧疚。亦用以比喻與彼方關係密切,若不救助,深以為恥。 宋 蘇軾 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》:“至於京東,雖號無事,亦當常使其民安逸富強,緩急足以灌輸 河 北,缾竭則罍恥,脣亡則齒寒。”亦作“ 缾罍之恥 ”。 清 顧炎武 《與李湘北書》:“一旦禱北辰而不驗,迴西景以無期,則缾罍之恥奚償,風木之悲何及!”參見“ 瓶罄罍恥 ”。
見“ 缾竭罍恥 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