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象聲詞。 宋 蔡襄 《荔枝譜》第五:“破竹五七尺,搖之答答然,以逐蝙蝠之屬。” 劉白羽 《紅瑪瑙》:“馬蹄答答響。”《詩刊》1978年第5期:“戰馬沒有了騎手,馬蹄答答奔亂了。”2.方言。各處,處處。 茅盾 《故鄉雜記》:“你看,到處裝好軍用電話,東洋兵有點動靜,答答地方全曉得,東洋兵想偷營也勿會成功的。”原注:“答答地方:到處的意思。”
回說;答對。
幫助人脫離危險或災難。
指皇帝對臣下有嘉許之意的答覆。亦用為稱人覆信的敬辭。
因別人來訪而做答謝回訪
回答,應答
亦作“ 答詞 ”。表示謝意或回答時所說的話。
鐵蒺藜。守城禦敵的戰具。
飢餓貌。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七二回:“想著一來時,餓答的個臉,黃皮寡瘦的,乞乞縮縮那個腔兒。吃了這二年飽飯就生事兒。”
朝廷選人時,提出當時政治、經濟等問題,要求對答,應選者作答,謂之“答策”。
口頭或書面回答別人的問題或要求,也指回答的話
1.受了別人的好處或招待,表示感謝 2.用文字或行動表示他已知道並注視[其敬意或恩惠] 3.接受[別人對自己成就的]稱讚或賞識
對別人的問題作駁斥性的回答。
附著攜帶。
依韻和詩。
見“ 磕搭 ”。
亦作“ 剌搭 ”。軟綿無力;下垂貌。
1.答覆說明 2.通過數學演算或其他類似的推理而得出的答案
回響;應答。
亦作“褒答”。嘉獎報答。《新唐書·李蔚傳》:“ 懿宗 惑浮屠,嘗飯萬僧禁中,自為贊唄。 蔚 上疏切諫……譏病時弊。帝不聽,但以虛禮襃答。” 明 沉德符 《野獲編·言事·陸澄六辨》:“疏下吏部,尚書 桂萼 謂 澄 事君不欺,宜聽自新,上優詔褒答。”《續資治通鑑·宋太宗雍熙三年》:“翰林學士 宋白 等上《文苑英華》一千卷,詔書褒答。”